405
搜狐
定增折價成為常態 存量資金博弈“撿漏”機會
上周,《紅周刊》發表《再融資之變:定增風光不再 轉債、配股接棒》一文。由於再融資新政和減持新規的相繼出台,定增市場從天堂跌落塵間。以往溢價發行為主的格局被顛覆,定增折價成為常態,且折價率不斷走高。不過留下來的存量資金卻發現了短暫的“撿漏”黃金時光。
定增折價發行成為新常態
監管政策的威力讓定增市場由買方市場徹底變成了賣方市場。定增項目的發行價格也由溢價變成了折價。
“原來的定增市場無風險套利機會多,往往十幾家機構搶一份定增份額。競價過程中容易喊出高價。但再融資新政和減持新規相繼出台後,增量資金不再進入市場,存量資金也大幅退出,買家群體縮水。”一直關注定增市場的韞韜投資總經理張潤對《紅周刊》說。
張潤說:以往我們去調研定增
項目,就是談工作,談完就走人。上市公司從來不挽留我們,反正定增項目不愁錢。但新政出來、尤其是減持新規出來後,再去調研,上市公司態度就來了個180°大轉彎,正事談完後,都會挽留我們吃飯,並帶著我們在廠房裏麵轉一轉,繼續推銷定增項目。
這種大環境下,上市公司為了增發通過,更多的選擇折價發行。原因是減持新政延長了減持周期,需要用更大的折價來彌補定增投資者所承擔的時間風險。
自再融資新政發布以來,定增折價率整體上呈現由負轉正、且折價率持續走高。總體來看,從今年2月-6月,競價類定增項目的折價率從溢價20%下降到5月的折價12%,在減持新規發布後,折價率進一步擴大,6月的折價率甚至超過15%(見附圖).
風格新舊切換中,
存量資金博弈“撿漏”機會
雖然定增發行難度上升、減持新規增加了投資資金的風險,讓增量資金打消了入場念頭,存量資金也有不少撤出,但幸存下來的資金依然能夠發現“撿漏”的機會。
再融資新政發布後,將原先定價基準日“3選1”,即舊有規定下可以選定董事會決議通過公告、股東大會通過公告、實際發行日中的任何一天為計算定增價格的基準日,新規下隻能以實際發行日為基準日。由於監管層對此采取了“新老劃斷”的處理辦法,在2月17日之前發布了定增方案並被證監會受理的方案將沿用老的處理方法,即如果以董事會決議發布日為基準日的話,依舊有可能享受到更大的折價空間。這裏麵就有“撿漏”機會。
記者依據統計發現,在2016年以來發布定增方案的上市公司中,有34家在2月17日之前被證監會受理、且在今年7月前獲批通過,其中有21家上市公司公布了定增價格,除7家的價格倒掛外,其餘相比市價均有所折價,且不乏高額折價的案例(見表1)。三友化工就是其中1例,6月24日,三友化工公布的增發《發行情況報告暨上市公告書》中披露,其定增價格為6.66元/股,相比市價折價超過30%。
記者通過篩選發現,在2016年後發布了定增預案、且在今年2月17日前被證監會受理、截至目前發審委仍未給出結果的情形還有17例,分別為中京電子、中潛股份、新開源、百川能源、騰信股份、海南椰島、海正藥業、博雲新材、東陽光科、惠天熱電、億緯鋰能、精達股份、剛泰控股、淩雲股份、洛陽玻璃、江南化工、當代明誠。上述方案中有11家公布了定增價格,其中淩雲股份、精達股份、東陽光科3家公司的定增價格分別為11.51元/股、3.94元/股、5.91元/股,相比7月4日的股票收盤價折價空間都在20%以上,淩雲股份的折價率更是達到了47%(見表2).
張潤表示,這樣明顯的撿漏機會在過去兩年中都非常少見,部分留下來的存量資金正籌備發行以“撿漏”為主策略的定增基金。“不過新老劃斷有時間限製,三、四個月後這種‘撿漏’機會就消失了。”
(原標題:定增新常態 存量資金博弈“撿漏”機會)
最後更新:2017-07-09 15:0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