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68 返回首页    go 搜狐


「用小米6拍摄」他为什么要拍平淡无奇的剃头匠?

最近我在做摄影相关的项目,陷入了一种困惑,就是全世界这么多的摄影师,摄影爱好者,自由摄影师,专职摄影师,这么多。他们每天产出这么多照片,好的,绝好的,获奖的,被称赞的,数不胜数。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他们到底在追求什么呢?好,似乎也是个好无止境;而标准,似乎也没有统一的评定。正如美没有唯一标准一样,照片的好坏也是不一而论的。这种事,让我想起了《寿司之神》里的小野二郎,他用毕生的时间追求创造完美寿司,一直在精进,而精进之路却没有终点。摄影师雷蕾最近和我分享的一组照片《剃头匠》,但我看不出来他想追求的是什么,于是有了下面这段对话。 

Q1: 介绍下照片中的这位剃头匠吧。 

雷蕾:他叫梁师傅,现在每天在成都玉林这边摆摊。他年轻的时候曾在理发店工作,现在退休了,选择到这一带来摆摊,主要是因为熟人很多,也是一种老年的生活方式。梁师傅理发单价5元,每天下午要理三、四十个头,毕竟是位老师傅了,理发的速度非常快,一个下午三十四位顾客的数量对他而言不算多。他剃头时候的神情能看出巧熟于心和胸有成竹的自信感。


Q2: 这是梁师傅的剃头工具吗?

雷蕾:是的,是梁师傅的理发摊。基本上,一辆电瓶车,一个小桌板,一面镜子,一把椅子,一根长条凳,加上一些理发工具,就组成了他的“移动”理发摊。


Q3:为什么会想拍《剃头匠》? 

雷蕾:想拍《剃头匠》就是纯粹想把这门手艺通过影像记录下来。从我们父辈开始,解放初期慢慢走到现在,我们这几代人对这个还是有很深的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老式的剃头匠已经不多,虽然他们不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我们的记忆里,算是时代发展留下的一个印记。 


Q4:你对这组照片满意吗?觉得好在哪里,或者拍得不好的地方是什么? 

雷蕾:客观地说,黑白让画面更纯粹,但是光线太平淡。而且拍得不够深入,只体现了被摄影者的表面神情,性格和情绪没有突出,这组照片的呈现内容要优于摄影技术。 


看完雷蕾的这组《剃头匠》,老实说,可能生活的年代不同,我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共鸣。有关剃头匠题材的照片,晚清和民国时期也都有影像留存,和现在的差别如何,可以看看:

(1865年晚清剃头匠,照片来自网络) 

(民国走街串巷的剃头匠,照片来自网络)


这两张照片虽平实,时隔久远,却让当时的情景再现眼前,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人的衣着、神情和使用工具,因此珍贵无比。


这也让我想起了摄影大师杉本博司和作家王小波。衫本博司把时间比喻成了创作的工具,认为时间参与了很多作品的创作,有时甚至是最后的完成者。如果按照这个角度去理解,很多摄影作品,不论拍摄技术的好或坏,在今天已作古的时候,如果有幸得以保存和再现,谁能说它们不会是很有价值的作品呢?


另一位作家王小波,他对学习的作用理解和摄影似乎也有些异曲同工之处。他说:“学习本身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文史的目的在于“温故”,有文史修养的人生活在从过去到现代一个漫长的时间段里。学习科学知识目的在于“知新”,有科学知识的人可以预见未来,他的生活从现在到广阔无垠的未来。假如你什么都不学习,那就只能生活在现时现世的一个小圈子里,狭窄得很”。而摄影,将影像定格在一张张方寸之间,却也同样地带着我们跨越了时间和地域,从过去走到现在,从此地流传到各地,通过照片我们能看到和感受到,比如这组《剃头匠》,在成都的梁师傅,此刻也正出现在你的眼前。


作为摄影师,当下在追求什么,又或者是否能得到旁人的认可,从长远来说似乎也都不太重要,带着自己所理解的摄影哲学往前去精进,继续拍着,时间可能会给出答案吧。


摄影:雷蕾,昵称喜之狼,职业音乐人,自由摄影师,中国国家地理专栏摄影师,美国国家地理供稿,Getty Images China华盖创意(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图虫图库签约摄影师


撰文:J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