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2
搜狐
九部委發文支持馬拉鬆:2017參賽人次翻倍 帶動消費200億
為刺激體育消費,國家發改委等九部委7月13日發文支持舉辦馬拉鬆賽事。
《關於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馬拉鬆、自行車等大型群眾性體育賽事行動方案(2017年)》(下稱《行動方案》)提出目標:到2017年底,馬拉鬆賽事參賽人數超過500萬人次,帶動各類消費超過200億元。這意味著2017年中國馬拉鬆參賽人數目標,要在2016年280萬人次的基礎上接近翻一倍。
7月份北京市也發布鼓勵消費的文件,其中也重點提到進一步提升北京馬拉鬆品牌賽事影響力。從中央到地方,均重視馬拉鬆在拉動地方消費中的作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九部委文件,也首次提出了係列監管措施,包括出台關於加強馬拉鬆賽事監督管理的意見等。
首提“黑名單”製度
近兩年馬拉鬆漸成燎原之勢。2015年,中國田徑協會變革馬拉鬆管理模式,取消賽事審批。同年,在全民跑步熱和取消賽事審批的大背景下,馬拉鬆賽事出現了井噴式增長,注冊賽事數量由51場增加到了134場,2016年達到328場,是2014年的6倍多。
同時關於馬拉鬆的爭議也不少,比如轉讓名額、賽事組織欠規範等。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還發現,當前大小賽事蜂擁而上,賽事服務水平參差不齊。
《行動方案》提出將推動規範發展,出台關於加強馬拉鬆賽事監督管理的意見,還提到督促地方做好賽事服務保障工作,加快製定賽事審批取消後的服務管理辦法,研究建立馬拉鬆、自行車等大型賽事活動多部門聯合“一站式”服務機製。
其中,《行動方案》首次提出“黑名單”製度:建立覆蓋體育賽事舉辦機構、從業人員和參賽人員的行業信用體係,建立“黑名單”製度和退出機製,將有關機構及人員的信用記錄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關於馬拉鬆賽事如何監管,政府、賽事組織方以及跑者各方說法不一。此次文件關於監管的說法,也引起了民間一些創業者和資深跑者的擔憂。
有從業者表示,文件中提到的“出台關於加強馬拉鬆賽事監督管理的意見”,其監管的尺度是否會回複到過去的審批監管,或者類似審批監管的模式?
舉辦過多場明星賽事的體育公司創業者艾國永表示,他專門跟朋友討論過這份文件,從行業層麵來說的話,加強監管、出台規範,必然有利於提升賽事的品質,降低賽事舉辦中的風險。
完成國內外超級馬拉鬆越野賽多場的跑者關雅荻此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也表示,任何賽事從爆發到發展,出現問題都很正常,運營公司的好壞,也會在市場中通過優勝劣汰實現自我淨化。
因此,如何把握放開、監管和服務的智慧,對於相關政府部門來說是一場考驗。
200億消費市場
《行動方案》出台的大背景,是近年馬拉鬆等大型群眾性體育賽事快速發展,賽事數量迅速增加,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但仍麵臨供給總量不足、服務質量有待提高、市場潛力未充分釋放等問題。
今年一季度,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7.2%,消費已成為經濟增長的壓艙石和穩定器。當前中國消費環境的改善與百姓消費能力的提高還不匹配,消費環境不理想已成為製約消費潛能釋放的主要因素。
近年來央地政府積極發文鼓勵旅遊、體育消費。此次文件發布的初衷是促進馬拉鬆消費,激活體育消費市場。在北京市最新發布的《關於培育擴大服務消費優化升級商品消費的實施意見》中,重點提到發展體育產業,提到積極引進國際精品體育賽事,進一步提升北京馬拉鬆賽事影響力。
按照此次九部委發布《行動方案》的目標,到2017年底,馬拉鬆賽事參賽人數超過500萬人次,帶動各類消費超過200億元
21世紀經濟研究院的一份報告顯示,按照國家田協製定的目標,到2020年我國各類馬拉鬆賽事數量要超800場,參賽人次要達到1000萬,屆時全國馬拉鬆賽事千億消費規模可期。
報告還稱,馬拉鬆正逐漸演變為一種生活方式,跑者具有較好的消費能力,以中高收入群體為主,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曆占比70%;年收入5萬到15萬群體約占50%,收入15萬以上的跑者約占20%。
年度最受好評賽事之一的武漢馬拉鬆,讓武漢已經初嚐馬拉鬆給城市帶來的品牌形象提升及消費拉動效應。漢馬企業賽事讚助方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武漢政府對漢馬的重視,以及虛心學習國內外賽事經驗的態度,讓他印象深刻,馬拉鬆帶給武漢的城市品牌形象提升,影響會是深遠的。
(原標題:九部委發文支持馬拉鬆:2017參賽人次翻倍 帶動消費200億)
最後更新:2017-07-15 20: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