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
搜狐
走上視頻行業的老路 為音樂版權打得頭破血流值不值
近日,一直使用網易雲音樂的“90後”小陳有點失望甚至有些氣憤——她常聽的幾首很喜歡的歌曲竟然下架了,應用軟件上顯示的原因是版權方要求暫時下架,這引發小陳的不滿,認為忽視了用戶感受,帶來了不好的體驗。
殊不知,網易雲音樂正與版權代理方騰訊音樂娛樂集團(下稱“騰訊音樂”)展開一場版權大戰。
上述中國兩大音樂集團,因為版權問題“大打出手”,從版權授權談判到對簿公堂,互相起訴對方侵權。雙方口水仗還得打上一陣。對此,CIC灼識谘詢執行董事趙曉馬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歸根結底是雙方在爭奪更大的市場份額。
可惜的是,無論騰訊音樂與網易雲音樂此次紛爭,還是其他幾大音樂集團之間的版權競爭,對本土多家音樂集團來說可能都是多輸的結局,而贏家則是環球、索尼、華納三大國際唱片公司。
在線音樂市場需要高成本堆砌版權,就算官司打得頭破血流,也沒有真正獲利。資料圖攝影/任玉明
事實上,雖然版權壓得國內眾多音樂集團喘不過氣來,但各大音樂集團還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騰訊音樂、太合音樂、阿裏音樂、網易雲音樂這幾大本土音樂集團都在發力原創內容,紛紛出台各自的培養音樂人計劃,試圖減少對三大唱片公司的依賴。
版權漲價陣痛
事實上,騰訊音樂與網易雲音樂打得“頭破血流”,兩家也沒有真正獲利。
一方麵,雙方都麵臨訴訟帶來巨大的時間、金錢、人力、名譽損耗;另一方麵,購買音樂版權談判遲遲沒有結果,不僅網易雲音樂麵臨用戶流失的風險,騰訊也將損失一筆不菲的分銷費用。從更深層次看,無論騰訊、網易雲音樂,抑或其他幾大音樂集團,都麵臨近年來飛速上漲的音樂版權價格的重壓,而國內音樂集團之間的競爭則進一步推高了音樂版權價格。
目前幾大音樂集團都沒有公布財報。國內領先的音樂製作公司——太合音樂集團副總裁劉鑫告訴第一財經,別的業務也許不好說,但在線音樂播放平台業務基本都是虧的,虧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目前版權費太高,平台廣告及用戶付費收入無法覆蓋高企的版權成本。
“在線音樂平台要掙錢很難。”劉鑫表示,“整體來看,音樂版權費每兩年翻一倍,特別是過去三四年內高歌勐進,國際唱片公司及港台地區主流唱片公司的版權價格基本都漲了幾倍、 幾十倍。 以前國內音樂平台每次續簽版權支出都是百萬美元級別,現在都是上億美元。”
國內幾大音樂集團對音樂版權的爭奪加劇了國內音樂產業的競爭,也推高了音樂版權的價格數年內數十倍的增長,以致國內在線音樂平台普遍麵臨虧損的困境,而“三巨頭”卻享受著高溢價的版權收益。
各大在線音樂平台瘋狂囤積獨家版權。在國內市場,獨家版權的爭奪戰導致環球的版權價格上漲了數十倍。“未來音樂版權價格還會持續上漲。” 趙曉馬說。
在劉鑫看來,音樂版權價格上漲,特別是唱片公司手中的存量音樂版權價格上漲具有一定道理。“畢竟音樂不同於視頻內容,視頻內容看過一遍基本上就不會再看。但是長盛不衰的音樂作品卻可以被用戶反複收聽,這就決定了擁有大量存量音樂版權的三大唱片公司能夠持續收取存量音樂的版權費。”
而國內在線音樂平台的興起和競爭,進一步推高了音樂版權的價格。
爭奪音樂話語權
雖然三大唱片公司的版權成為國內音樂集團的必爭資源,但版權資源的優勢也不是無邊的。趙曉馬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版權曲庫對於在線音樂服務當然非常重要,但當版權數量達到一定的量級以後,單純比拚數量的意義並不大。
縱覽目前國內幾大音樂集團,騰訊音樂和環球音樂達成版權戰略合作後,版權數量超過2000萬首;太合音樂擁有的歌曲版權以及獨家代理其他內容方的歌曲版權,規模達到1800萬首;網易雲音樂則主要通過轉授權形式,擁有的曲庫規模也在1000萬首以上。
不僅如此,幾大音樂集團已經形成了差異化的曲庫。比如,太合音樂手中本就握有大量版權,目前是華語市場份額最大的唱片公司,旗下擁有海蝶音樂、太合麥田、亞神音樂、大石版權等著名音樂廠牌,8月25日又宣布全資收購兵馬司唱片,迄今已積累了豐富的自有版權資產及大量頭部內容。此外,太合音樂還持有摩登天空及全球最大流行曲庫The Orchard的獨家版權。
此外,網易雲音樂在電音、日本音樂、獨立音樂等方麵也頗有優勢;阿裏音樂則擁有滾石、華研等獨家版權。這就導致用戶的手機裏要安裝2到3個音樂APP,而沒有一個在線音樂平台形成所謂的壓倒性優勢。
在趙曉馬看來,太執著於追求獨家版權隻會讓整個行業變得更燒錢,而未來版權的優勢和競爭力也會趨於削弱。
目前各大在線音樂平台已經開始注重差異化競爭力的培養,而積極扶持原創音樂是各大音樂平台重點布局的事情。太合音樂、網易雲音樂等,目前關注於扶持獨立音樂人和用戶自製內容。
“音樂人計劃可以幫助音樂公司進一步擴展音樂內容規模,扶持新生力量,減少對傳統三大唱片公司的依賴。”太合音樂的音樂人事業部總經理劉瑾表示,“未來關鍵就看誰能在新增部分布局,誰能給音樂人提供更好的服務。隻有集中了音樂人才,相關的公司才能把版權、演出等業務做得風生水起。”
顯然,這和在線視頻行業的發展路徑十分相似——原創內容,才是製勝王牌。“有時候,大量版權在手所能帶來的效益,可能還不如偶然發掘的爆品。”趙曉馬說。
被擠壓的本土原創
不過,看起來很美的“音樂人計劃”,短期內的表現無法令人樂觀。
劉鑫熟知各類音樂在在線音樂平台的熱鬧情況。“目前看,三大巨頭的存量音樂在中國的表現不如國外表現得那麼好,其給在線音樂平台大約貢獻了30%的流量,卻獲得了音樂市場版權收益的70%,給音樂產業創新帶來巨大壓力。”他認為,因為在音樂平台上分配不到足夠的資源和合理的版權收益,新的音樂內容目前正受到一定的挑戰。
正是由於這種資源分配不均,國內原創音樂生產因此受到影響。“除‘三大’外的唱片公司生產的優質原創音樂內容,貢獻了七成的流量,卻隻拿到了音樂市場版權收益的三成。這顯然打擊了原創積極性,而一些大的音樂平台由於投入了巨資購買‘三大’的版權,必然要重點推‘三大’的音樂,能夠分配給原創音樂的資源也就少了。”劉鑫表示。
正是這種不健康的模式,導致了目前本土原創音樂並未得到很好的認可和發展;導致了很多音樂公司不願意做原創。
如何打破僵局?劉鑫看來,要從行業透明做起,最主要的做法就是讓流量數據公開。互聯網行業最大的優勢就是數據,在視頻網站行業,每一個視頻內容獲得多少點擊量一清二楚,行業也會根據視頻內容帶來的流量分配收益,但在音樂行業卻不是這樣。“你在大多數播放器上看不到音樂的點擊量,平台方也不會公開這些數據,這就導致大家很難按照音樂作品真正帶來的價值來分配收益。”劉鑫表示。
“由於缺乏本土化優勢,對中國市場以及互聯網音樂產業發展不夠熟悉,三大在新生代內容原創方麵的表現、話語權不如本土音樂公司。目前大部分的原創新內容及流量由本土音樂公司貢獻。一旦公開流量數據,將給三大唱片公司帶來巨大壓力,促使其尋求改變。太合音樂作為國家音樂產業基地的核心企業,正在積極推動音樂行業數據透明化。”
移動音樂市場增速略有放緩。數據來源:QuestMobile發布的《移動互聯網2017年Q2夏季報告》。
趙曉馬告訴第一財經:“國內音樂公司需要建立能夠長久的盈利模式,主要方式是搭建生態圈、布局全產業鏈、擴大客戶群體、增加客戶黏性,從音樂之外的增值服務及廣告中獲取利益。”
“音樂平台目前還沒有進入到正常的商業模式上,版權所有者沒有得到有效價值實現,多數規模大點的公司處於培育、攢人氣、攢版權階段。對於平台來說,可以暫時不盈利或少盈利,但是音樂可以帶來平台人氣和轉換消費的機會。”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未來的機會就是垂直經營和變現(轉化、合作帶來的廣告、藝人推廣、演出、衍生品等)能力的較量。”
(原標題:走上視頻行業的老路,為音樂版權打得頭破血流值不值)
最後更新:2017-08-29 0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