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7
搜狐
上汽集團逆勢增長背後 自主品牌仍未扭虧為盈

上汽集團(600104.SH)日前披露財報,上半年實現淨利潤近160億元,被業內稱為“最賺錢”的車企。
一位接近上汽集團的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這主要得益於合資和自主板塊的同步發展。”
與其他大型汽車集團的情況有所不同,從上汽集團的半年報來看,其自主品牌板塊的發展更為搶眼,合資品牌板塊雖然仍是主要業績和銷量支撐,但在增長幅度上略顯黯淡。
盡管如此,在利潤貢獻層麵,自主品牌卻仍需合資品牌板塊“供養”。
整體逆勢增長
日前,上汽集團發布的2017年半年報中稱,上半年公司經營業績創同期最好水平,實現整車銷售317.5萬輛,同比增長5.8%,國內市場占有率增至23%。實現營業總收入3964.06億元,同比增長12.85%。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59.58億元,同比增長5.96%。
“今年上半年可以說是近年來車市表現最差的一年,因為去年購置稅優惠政策利好透支,市場分化特點十分突出,乘用車消費升級趨勢更加明顯。總的來說,冷熱不均、增速總體放緩是上半年車市特點。但上汽集團表現還是比較穩定的。”一位汽車分析師坦言。
上汽集團在分析業績增長原因時認為:“首先是產業鏈整體競爭優勢,上汽集團業務基本涵蓋了汽車產業鏈的各環節,有利於充分發揮協同效應,提升整體競爭能力。其次是在國內市場,上汽集團整車產銷規模大,銷售服務網絡點多麵廣。最後是上汽集團自主研發體係的完善,在新能源汽車研發和互聯網汽車研發和應用方麵積極布局。”
華金證券在研報中分析認為,上汽集團上半年實現增長的原因在於以RX5為代表的自主品牌車型銷量高增長,另一方麵則是合資品牌上汽大眾、上汽通用進入新車周期,盈利能力上升,貢獻了穩定的投資效益。
但盈利背後,上汽集團的市場壓力絲毫沒有減弱。業內人士認為,上汽集團在未來可能麵臨的二重風險:一是小排量汽車購置稅優惠政策今年年底將徹底退出,可能會對明年車市增長產生“透支”影響;二是市場增長結構顯著分化,消費需求升級和個性化、差異化特點更趨明顯。
自主仍在虧損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今年上半年的增速放緩,但合資板塊在利潤貢獻板塊依舊功不可沒。在其主要控股參股公司中,上汽大眾營業收入為1214.56億元,歸屬母公司淨利潤131.67億元,為上汽集團貢獻淨利潤為65.84億元,同比增長11.31%。上汽通用營業收入為1031.47億元,歸屬母公司淨利潤為93.57億元,為上汽集團貢獻淨利潤為47.72億元。上汽通用五菱營業收入為492.00億元,歸屬母公司淨利潤20.58億元。
與此相對應的是自主品牌,盡管銷量增長迅速,卻仍在虧損。
今年上半年,上汽集團旗下的自主板塊乘用車實現銷量23.36萬輛,同比增長112.99%。上半年實現營收248億元,單車售價約10.6萬元;上汽乘用車上半年虧損15.2億元,較上年同期減虧3.5億元。
上述汽車分析師表示:“上汽乘用車盈利有兩個口徑,如果不考慮研發支出隻考慮製造端的話,其實上汽乘用車上半年已經開始盈利了。但是因為上汽乘用車的研發支出是作為當期費用攤銷的,考慮研發支出的話,預計到2019年開始實現盈利。”
從當前的情況來看,自今年開始,自主品牌正在逐漸成為影響汽車集團表現的重要因素。像上汽、廣汽、東風等汽車集團的合資品牌表現已經成熟,通常不會出現較大變動。在乘用車增速逐漸放緩、單車利潤日漸透明的情況下,未來自主品牌的發展會更加直接地影響到集團業績表現。
“近兩年上汽自主品牌保持增長應該沒有什麼問題,但三年以後的情況還無法預估。”上述汽車分析師坦言。
(原標題:半年“吸金”160億元 上汽集團逆勢增長背後 自主品牌仍未扭虧為盈)
最後更新:2017-09-17 03: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