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搜狐
李揚:宏觀審慎政策應形成合力
在21日“宏觀審慎政策:新現象與新發展”金融與發展論壇上,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表示,他更願意把嚴監管回歸到宏觀審慎政策上來。他說,在防風險的大環境下,下一步的問題是要探討如何形成合力,而且朝著一個方向,如何減少衝突,減少摩擦,減少重複。
李揚指出,新環境下出現了一些新特征:第一是價格穩定不代表金融穩定。以前的貨幣政策將物價穩定視作重要的部分,但是物價穩定不能夠代表全部,不代表經濟穩定,也不代表金融穩定。
第二,當前在經濟中起重要作用的債務、杠杆等等是強烈的順周期因素。它們是影響經濟活動的主要因素,是影響會否發生係統性金融風險的主要因素。因此,監管部門推出的政策基本上管的是債務、杠杆、表外、場外等,這些是關乎債務、杠杆率,而不直接關乎經濟增長。
第三個特點是,金融它本身正反饋作用正在不斷地加強。這種加強會使得金融風險更容易跨機構、跨市場地傳播。因而,現在的危機或者波動都是全球性的。
“針對這些新情況,就有了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和逆周期因子調節。”他指出,宏觀審慎政策並不是說替代了原先的貨幣政策,而是在原來的貨幣政策的基礎上又多了一個支柱。“也就是說雙支柱中一根支柱是貨幣政策,一根支柱是宏觀審慎政策。貨幣政策針對經濟增長、物價、通貨膨脹等等,而宏觀審慎管的是負債、杠杆率、脆弱性、逆周期。”
他指出,宏觀審慎在理論探討上比較早,但是在政策上登上舞台是在這次危機之後。中國宏觀審慎政策做得比較早,本世紀初存款準備金采取差別存款準備金政策,就是把審慎的因素引入了貨幣政策框架。
“現在大家感覺到衝擊很大的政策,實際上是宏觀審慎政策。最近幾個月集中推出三十多項,銀監、證監、保監,財政部最近推出的都是宏觀審慎政策。”李揚解釋道。
李揚認為,下一步的問題要探討如何形成合力,而且朝著一個方向,如何減少衝突,減少摩擦,減少重複,這可能是我們要討論的。
最後更新:2017-06-21 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