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7
搜狐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本月中旬召開 定調未來5年金融發展
不出意外的話,本周五將召開五年一次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據外媒此前報道,五年一次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將於7月14日召開。證券時報記者從多方核實,會議確實將在本月中旬召開,這也是第五次召開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此前曆次會議均涉及金融體係的重大改革。業內普遍認為,本次會議在金融風險積聚的背景下召開,將重點防範金融風險、改革金融監管體製。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級別較高,按慣例,除國務院、“一行三會”的高層會參加外,通常各省省委書記或省長也會參加,一般為期兩天。梳理曆次會議可以發現,全國金融工作會議討論的內容一般是對下一個五年的重大金融改革問題進行定調,是為保證宏觀金融政策的穩定性和金融改革的持續性而作出的一項重大製度安排。可以說,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是中國金融業發展的“風向標”。
這一次,討論已久的金融監管體製改革將成為重頭戲。實際上,近幾年關於金融監管改革的討論此起彼伏,業內爭論過多種改革版本,甚至不乏統籌合並“一行三會”、建立“超級央行”等傳聞。不過,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到,經過多方艱難博弈下,保留“一行三會”的分業監管功能,同時賦予現有的監管部門協調機製更多實質性權力,將暫時成為複雜環境下的可行選擇。
從曆次會議主題看,均對資本市場乃至金融全局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一次(1997年11月):
1、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成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以處理從四大國有銀行剝離的不良資產。
2、銀行改革:中央財政定向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補充四大國有銀行資本金;將銀行不良資產剝離給新成立的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取消貸款規模控製,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等重要改革措施。
3、金融監管:對金融業實行分業監管,成立證監會、保監會,分別負責證券業和保險業的監管,央行專司對銀行業、信托業的監管;另外對央行自身機構進行改革,原有的省份行被撤銷,改成9個大區行,貨幣政策獨立性得以加強。
第二次(2002年2月):
1、加強金融監管與國有銀行改革的思路進一步得到深化,最終組建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並主導中國銀行業的重組上市。
2、銀行改革:快速推進新一輪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在股份製改革與海外上市項目的實施得到一係列關鍵政策支持。
3、金融監管:撤消中央金融工委,成立銀監會,並成立國有銀行改革領導小組,醞釀、統籌、部署國有銀行改革方案,會議還做出了改革農信社的決定,為此後農信社改革的全麵鋪開確立了“因地製宜,分類指導”的指導方針。
第三次(2007年1月):
1、加深已股改銀行的改革,農業銀行掛牌上市,至此國有四大行全部完成股份製改革。
2、國開行全麵推行商業化。匯金公司注資國開行,國開行推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的商業化運作,主要從事中長期業務,不得從事零售業務。
3、設立中國版“主權財富基金”——中投公司,以承擔外匯儲備的投資管理工作。
4、大力發展公司債券,實施《公司債券發行試點辦法》。
5、創業板正式開啟。
第四次(2012年1月):
1、穩步推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製和利率市場化改革,擴大金融對外開放。
2、防範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避免財政金融風險相互傳遞。
3、加大對薄弱領域的金融支持,切實防範係統性金融風險。
4、加強金融基礎建設,改善金融發展環境。
5、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防止虛擬經濟過度自我循環和膨脹等。
滄海桑田:最近5年經濟環境劇變
從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召開(2012)至今,我國的金融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最近5年來金融市場波動加大。盡管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防止虛擬經濟過度自我循環和膨脹”,但這一問題在最近五年並沒有得到較好的遏製,資金脫實向虛、監管套利等問題依然嚴重,在此背景下,防範金融風險、推進金融監管改革的唿聲日漸高漲。
海通證券分析師薑超稱,最近五年我國的經濟、金融環境主要發生了以下幾點變化:
首先是宏觀經濟增速連續下降,在經曆2008-2009年的強刺激以後,我國經濟實現了短期反彈,但從2010年以後,宏觀經濟增速就開始持續下滑。2012年至今,我國的GDP同比增速從8%以上下降到不足7%,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從20%以上下降到10%以下。所以過去的五年可以說是我國宏觀經濟增速的換擋期,由以前的“高增長”轉向了“新常態”。
其次,在宏觀經濟增速換擋的大背景下,各個領域也在發生劇變:
1、工業部門不得不調整適應經濟增速的換擋,去杠杆、去庫存、去產能問題突出;
2、寬鬆貨幣發力,財政更加積極,2012年至今央行總共7次降準、8次降息。與此同時,廣義財政也在發力,預算內財政赤字占GDP比重從2%擴大至4%;
3、資產泡沫膨脹,在貨幣寬鬆、而實體經濟疲弱的背景下,增加的貨幣供給大量流入資產領域。最早是金融資產,2014、2015年股債雙牛,但隨後股市異常波動,泡沫迅速破滅。而房地產市場接力,成為投資的新熱點,一線城市房價同比增速最高突破30%,二、三線城市房價均有不錯的表現。從去年10月政府出台調控政策後,房地產銷售逐漸降溫。
4、與貨幣寬鬆相伴隨的是金融監管整體趨鬆,金融機構瘋狂擴張。2012年時我國銀行業資產總規模隻有113.6萬億,到2016年底卻達到230萬億,翻了一倍還多。盡管銀行業近三年年化資產增速僅15%,但基金子公司專戶、基金專戶、券商資管規模的高增長很大程度上是承接了與銀行業相關的業務,反映的還是銀行業的高增長。
上述領域發生劇變的背後,是金融風險的積聚。薑超稱,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和整個經濟的係統性風險在上升。整個係統變得非常脆弱:在房地產市場穩定時,一切看起來相安無事;而一旦房價風險暴露,金融體係也要遭殃。
改革金融監管體製:核心在賦權
在此複雜背景下,業內普遍認為,即將召開的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重點議題將是金融監管改革和防範金融風險。
然而,自本世紀初確立的“一行三會”分業監管模式已然形成了固化的格局,要打破現有格局必將是個難啃的骨頭,其中,因監管機構調整帶來的職責權力、人事層麵的變動,是最大的改革阻力。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最小程度上進行人事調整,同時兼顧監管體製改革的優化,則充分考驗著決策層的智慧。另一位來自監管部門的官員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目前來看,最有可能的模式就是在“一行三會”之上設立金融協調委員會,協調委辦公室設在央行,黨中央、國務院會授權給協調委辦公室。
實際上,早在2013年“一行三會”就建立了協調機製——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製度,聯席會議由央行牽頭,成員單位包括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必要時可邀請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有關部門參加。原則上每季度召開一次會議,主要為了加強協調監管、促進信息溝通。
然而, 該製度在後來被市場詬病為“流於形式”,核心原因就是沒有賦予牽頭部門實權,部際聯席會議隻是監管部門之間用於信息溝通的橫向會議,並沒有行政約束力。
因此,在央行設立金融協調委辦公室的做法能否真正起到協調監管的作用,也備受外界質疑。中國投資公司原副總經理謝平認為,在“一行三會”基礎上成立金融協調委員會的核心是明確責任追究機製,起草金融穩定委員會聯合監管原則等,切實推動解決當前“一行三會”之間金融規則打架、對金融機構和產品監管標準不統一、金融監管存在真空等問題,督促明確監管責任、 加強對係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監管和處罰、對“一行三會”有責任追究權等,切實提升金融監管的權威性和有效性。
上述監管部門官員也表示,下一步金融監管改革的總思路還是在分業監管的基礎上實現監管全覆蓋,升級現有的金融監管部際聯席會議機製。不論升級後的協調機製叫什麼名字,關鍵還是看高層能否授予權力和明確職責,而不再是簡單的部門協調。
還可能有哪些議題
除了討論金融監管體製改革外,本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可能還會重申防範係統性金融風險,同時要求改善對實體經濟的金融服務。至於具體會有何動作,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表示,考慮到經濟杠杆率高企且仍在攀升,近幾年影子信貸大幅擴張,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即將召開的金融工作會議可能會討論如下議題:
1、建立一套針對各類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統一的監管政策,從而減少監管套利和相關風險;
2、銀行體係加速處置壞賬,建立健全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機製;
3、建立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政策和監管,並改善對消費者和中小投資者的保護;
4、推進資本市場改革,包括出台 IPO 新規;
汪濤還表示,雖然金融工作會議可能會重申開放資本賬戶和人民幣國際化的長期目標,但預計這不會是未來幾年的工作重心。此外,雖然會議可能會出台開放目前受管製的證券投資、一帶一路等方麵相關政策,但全麵開放資本賬戶是個長期目標,開放步伐將會循序漸進。
“過去 2-3年的市場發展顯然說明,現在政策需要重新聚焦國內金融部門的問題,其中的核心就是去杠杆和改善金融監管。”汪濤稱。
相關報道>>>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即將召開 未來5年金融發展“風向標”就看這了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前瞻:或並非坊間猜測一行三會合並
金融工作會議預期:超級央行不會有 大一統資管可期
金融工作會議將召開 監管混業事項安排前提
專家觀點>>>
薑超前瞻金融工作會議:又到十字路口 金融何去何從?
A股影響>>>
A股行情與曆次金融工作會議共振 金融股行情可以期待
(原標題:大事!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即將召開,未來5年金融發展“風向標”就看這了)
最後更新:2017-07-14 17:5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