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
搜狐
18萬億券商資管到十字路口!前20券商9家規模大縮水
規模曾將近19萬億的券商資管,即將告別高歌勐進的時代,二季度規模下降了6700億,如今真正麵臨去通道、回歸主動管理的轉折。
券商中國記者統計,截止今年6月底,管理規模排名前20的券商占全行業總規模的62%。而二季度這20家券商中有9家的資管規模首次出現縮水,海通資管規模減少將近2000億,中信建投資管規模減少745億,去通道回歸主動管理不再是空話。
“後期的通道業務交易結構越來越複雜、費用越來越低,近年來出現了很大的隱患,這種異化將資管行業帶入歧途。”齊魯證券資管公司CEO謝建傑認為,目前比較清晰的一條路是回歸本原,做主動管理。
華泰證券資管公司董事長崔春也表示,應堅定不移地發揮券商資管的主動管理能力和特色,但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應深入發揮自身的優勢,比如華泰資管較擅長固定收益、股權另類投資、資產證券化等。
前20大券商資管9家縮水
券商資管即將告別規模高歌勐進的時代,真正向主動管理回歸。
據中國基金業協會披露,券商資管總規模已經從一季度的18.77萬億下降到二季度的18.1萬億,減少了約6700億。
以集中度來看,一季度末券商資管全行業管理規模達到18.77萬億,而前20家券商資管的規模所占比例約62%。
從榜單來看,資管總規模的排名是相對穩定的,僅有的出入是一季度排名前20名的第一創業證券、廣州證券到二季度已退出榜單,國信證券、光大證券資管公司以2895億、2822.34億的總規模在二季度躋身前20名。
當然,排名第一的中信證券、排名第三的國泰君安資管公司、排名第四的申萬宏源證券等券商資管總規模仍有小幅增長,中信證券的總規模已經高達1.9萬億。
最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同樣排在前20名的券商資管競爭格局差異不大,但各家券商自身的變化已經顯現。其中,一共有9家券商的資管規模首次出現縮水,這在過去券商資管規模高歌勐進的幾年是非常罕見的。
縮水最明顯的是排名第六的海通證券資管公司,總規模從一季度的8519.72億元減少到二季度的6526.67億元,減少了將近2000億;而排名第五的中信建投資管規模,也從8498.86億降低到7753.49億元,減少745億。
廣發證券資管公司的總規模也減少了728億,德邦證券減少了699億,國都證券減少了383億,華泰證券資管公司減少了257.67億,東吳證券減少237億,招商證券資管公司減少121.55億,江海證券減少55.82億。
通道業務下降帶來大縮水
上述大部分券商是由於通道業務規模下降,這意味著以通道業務為主的券商資管規模終於開始實質性縮水,券商必將更多的精力和投入轉移到主動管理。
先以海通證券資管為例分析,其總規模減少了1993億元,而主動管理規模也有小幅的減少,但減少的幅度比通道業務要小很多。海通資管的主動管理規模從一季度的910.33億元減少到852.87億元,減少了57.46億元,也就是說除了主動管理的小幅波動之外,以此估算更主要的原因是通道業務減少了1935.54億元(1993億-57.46億元).
再如中信建投證券,二季度主動管理規模比一季度增加了41.8億元,但資產管理總規模卻下降了745億,意味著通道業務縮水不隻745億,可能超過786億。
以此推算,大多數總規模減少明顯的券商主要是由於通道業務下降。
也有一家例外,那就是廣發資管。
廣發資管的總規模減少728億元,而其中主動管理規模減少了765億,也就說通道業務幾乎不見波動,甚至可能不降反升。
過去,券商資管規模約有七八成都是通道業務,通道業務曾是券商資管爆發式增長的主要動力,但如今券商資管的監管力度和方向發生比較大的轉變,要求去通道、降杠杆。
齊魯證券資管公司CEO謝建傑日前在證券時報主辦的“2017中國財富管理高峰論壇”上表示,縱觀券商資管發展十年來,通道業務可以分為前後期來分析。
從本原來看,通道業務早期有著它的合理性,當時的背景是實體經濟的結構轉型和金融領域的創新、開放,在監管許可的環境下做一些混業投資突破也是有益的嚐試。但在後期,通道業務的交易結構越來越複雜、費用越來越低。特別是在近幾年,也帶來了很大的隱患、問題,增加了很大的管理成本,隱含了很多操作風險,這種異化將資管行業帶入歧途。
去年開始,監管層已明顯要求券商資管“去通道”。謝建傑表示,“目前比較清晰的一條路是回歸本原,做主動管理。齊魯資管成立之初就比較謹慎,目前2500多億的管理規模,主動管理業務達到70%。不同的機構要根據自己的特色,要麼大而全,要麼小而精,打造有優勢的、差異化的核心競爭能力,這樣在後麵的2、3年前才能夠健康、持續、穩定的發展。”
12家券商主動管理規模在1000億以上
通道縮水明顯,但回歸主動管理並非那麼容易,券商資管行業可能短時間麵臨較大挑戰。
券商中國記者統計,主動管理方麵排名前20名的券商不乏持續保持進步的券商資管,但約11家券商二季度的主動管理規模也比一季度有所下降。
主動管理規模下降最明顯的是廣發證券資管公司,還有是德邦證券、招商資管、華泰資管、中銀國際證券、天風證券、長城證券、海通資管等。
還能逆勢增長的券商為數不多,國泰君安資管、中信證券、齊魯資管、中金公司、中信建投、財通資管、東證資管、華融資管都有所增長。其中,國泰君安資管的主動管理規模增長最多,二季度增加了103.97億元。
記者獲悉,國泰君安今年在資產證券化業務、固收+業務、泛權益類業務等重點領域,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尤其在今年上半年在股市極為平淡的情況下,權益投資的規模增幅較大。原有的一些產品如明星價值、君享富利、君得鑫等權益產品均成立於2010年,曆經幾輪牛熊。其今年上半年還推出了選股策略、泛權益等多種類型,收益穩健頗受市場歡迎。
此外,還有幾家後起之秀值得留意,廣州證券的資管主動管理規模雖然也有小幅下降,但自去年三季度以來,排名一路向前,從去年的19名到一季度排名第15,二季度末排名第13.
東證資管,主動管理規模隻是稍有增長,但上半年產品業績表現亮眼,實際上屬於有意控製規模。其多隻混合型券商集合產品及公募基金占據了前十名業績榜單,收益在30%以上,於是有人想買基金還不讓買,連公募基金的購買門檻都提高到一萬、甚至五萬,就是如此“任性”。(詳見《19萬億券商資管又見新爆點:集合產品七成盈利,東方紅係列更搶眼》)
中國基金業協會披露,今年二季度券商資管主動管理月均規模排名前10的券商,跟一季度的前10名完全一致,不過前20名中,長江證券(上海)資產管理公司首次進入榜單,主動管理規模為762.33億元,這與長江資管獲得公募基金牌照之後新產品發行不無關係。
未來券商資管四大發展路徑
可以預見的是,券商資管實際上已經走到了一個轉型路口,監管環境多變,通道業務難以為繼,主動管理的能力又非一朝一夕可以培養。多位券商資管大佬曾出謀獻策,總結起來可以說券商資管未來有四大發展路徑:
一是鼓勵主動管理團隊多元化的投資風格。
謝建傑表示,投資經理今年上半年能堅守住一些價值投資的理念,練內功、挖掘企業,根據市場的情況持有、調整,業績還是不錯的,但對市場做預判是不太可能的事。齊魯資管打造了不同風格的幾個團隊,鼓勵投資經理堅守自己的一些理念,持之以恒的去做。這樣根據不同的市場變化和客戶的需求來滿足客戶。
國泰君安資管公司總裁陶耿表示,投資團隊、投資主辦不希望自己的風格經常漂移,但對機構來說,如果風格是非常一致的、單一的,那麼風險性就很大了,所以要鼓勵內部有多元化的投資風格。
陶耿認為,團隊需要考驗是否具備以下能力:擇時能力、抓住風格輪動的能力、抓住市場熱點和主題的能力、配置的股票是在未來半年或一年時間內領先的行業。
二是發力資產證券化。
投行資管是一項券商資管具備優勢的發展模式,崔春認為,華泰主要是做資產證券化。券商資管有獲取資產的優勢和能力,並且將ABS大類資產投資引入到前期,以及後期的二級市場定價,以及ABS投資基金等方麵,這都是可以重點發展的領域。此外,在資本市場的定價,一級半市場、定增、大股東減持、上市公司的增持、員工持股等方麵,都可以發揮券商獨特的投行優勢。
中銀國際證券大資管板塊負責人曹陽也表示,近期正在關注不良資產證券化。他說,過去5年沉澱下來的不良資產量很大,今年整個銀行體係的不良跟壞賬有5萬億,在這項業務上可以實現一些突破。
三是培養做對衝的能力。
國泰君安陶耿表示,當券商資管的債券規模投資達到2000、3000億的時候,其實市場波動過程中的債券交易買入賣出的能力就相對弱化了。在目前的時間節點,隨著市場的發展,從戰術層麵要培養我們做對衝的能力,提倡培養利率互換、股指期貨方麵的投資能力。
四是探索國際化財富管理。
崔春表示,華泰證券去年收購了一家美國的資產管理公司,主要是用係統和模型為投顧提供資產配置的方案,華泰資管也準備將其在海外實踐的資產配置能力移植到香港、國內的平台上來。這是在國際化、金融科技方麵一些新的探索。
我國A股市場跟港股打通之後,就已經打開了跟國際接軌的窗口。原來高估值的持續下去也很困難,海外投資不認這個。最近監管也開放了更多的投資額度,從海外投資者的偏好來講,價值股的持有對他們來講仍然有吸引力。
基金子公司規模驟降1.32萬億
相比券商資管的規模縮水,基金子公司受“去通道”影響更為明顯,二季度驟降1.32萬億。
據中國基金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證券公司、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期貨公司、私募基金的資管總規模約52.8萬億。其中,證券公司資管規模18.1萬億、公募基金公司管理規模10.07萬億,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專戶業務規模14.94萬億元,期貨公司資管規模約2366億元,私募基金管理規模9.46萬億元。
其中,除了私募,包括券商、基金、期貨等在內的大資管規模在二季度都有所縮水,而最明顯首當其衝的是以通道業務為主的基金子公司, 結束了此前的高速增長。
此外,今年以來,貨幣基金收益率有所提升,此外還有一批公募基金公司的貨幣基金產品也大受歡迎。
據中國基金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公募基金公司公募基金月均規模前20名的公司中,除了天弘,還有工銀瑞信基金、建信基金、銀華基金等公募基金公司的貨幣基金規模超過其總規模的一般,而非貨幣公募基金占比還不到50%。
附:公募基金二季度排名
基金管理公司公募基金月均規模前20名
(2017年二季度)
基金管理公司非貨幣公募基金月均規模前20名
(2017年二季度)
基金管理公司專戶管理資產月均規模前20名
(2017年二季度)
基金管理公司社保及企業年金管理規模排名
(2017年二季度末)
基金子公司專戶管理資產月均規模前20名
(2017年二季度)
(原標題:18萬億券商資管到十字路口!前20券商9家規模大縮水,勐烈去通道從這些券商開始)
最後更新:2017-08-04 08:5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