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5
搜狐
標普:將萬達商業評級列入負麵觀察名單

據媒體報道,標普將萬達商業評級列入負麵觀察名單。標普稱,萬達商業資產出售損害了公司穩定性,預計萬達商業合約銷售額和收入將下滑。
【相關報道】
融創中國632億閃電購萬達:負債率高升 評級遭下調
斥巨資接手樂視和萬達資產的融創中國,評級遭下調、負債率高升,接下來的融資是否會一波三折?這一切仍需時間來檢驗。
一年前,王健林曾信誓旦旦地說:“隻要有萬達在,就要讓上海迪士尼20年不賺錢!”於是,萬達集團從南昌到合肥乃至濟南不斷布局,對上海迪士尼形成了包圍圈。
誰也不曾想到,一年後,上海迪士尼已經盈利,而萬達集團卻將萬達文旅城項目打包,以632億元閃電出售給融創中國控股有限公司(下稱“融創中國”,01918.HK)。該收購也創下了融創一次性收購資產金額新高紀錄。
從年初的150億元注資樂視,到632億元收購萬達項目,融創中國給外界留下的印象是“財大氣粗”。其用於收購的錢都是從哪來的?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從融創中國一直以來的經營風格來看,幾乎從不持有重資產,就連自己項目裏的商辦部分也都不留,更不善於經營。這一次,融創中國一舉拿下76個酒店後將如何處置?接下來,又將會有何收購動作?
此外,融創中國去年末淨負債率高達121%,公司將如何撬動總交易額高達632億元人民幣的並購?就這些問題,《投資者報》記者采訪到融創中國相關人士,得到簡單答複。
震驚市場的閃電收購案
632億元,融創中國如閃電般購買萬達的巨額資產。雙方聯合發布公告將此消息公之於眾,引起市場熱議。同時,融創中國也在當天(7月10日)臨時停牌。
7月11日,融創中國宣布以631.7億元收購大連萬達商業旗下13個文化旅遊項目公司91%權益和76家城市酒店100%權益。
根據雙方公告披露,此次交易涉及萬達旗下西雙版納萬達文旅項目、南昌萬達文旅項目、合肥萬達文旅項目等13個文化旅遊城項目股權及北京萬達嘉華、武漢萬達瑞華等76個酒店。經雙方協商,於2017年7月10日簽訂上述項目轉讓協議。
具體來看,萬達以注冊資本金的91%即295.75億元的價格,將前述13個文旅項目的91%股權轉讓給融創,並由融創承擔項目的現有全部貸款。與此同時,融創房地產集團以335.95億元,收購前述76個酒店。雙方同意在7月31日前簽訂詳細協議,並盡快完成付款、資產及股權交割。
融創中國收購萬達項目後將如何處置?
融創中國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維持“四不變”,即:品牌不變,項目持有物業仍使用“萬達文化旅遊城”品牌;規劃內容不變,項目仍按照政府批準的規劃、內容進行開發建設;項目建設不變,項目持有物業的設計、建造、質量,仍由萬達實施管控;運營管理不變,項目運營管理仍由萬達公司負責。
然而,引人遐想的是,雙方公告的最後,還有一項看似簡單卻空間無限的條款:雙方同意在電影等多個領域全麵開展戰略合作。
對於融創中國董事會主席孫宏斌來說,如此倉促並高調的收購案並非首例。其150億元投資樂視體係時也是如此,當時盡調隻用了一個月時間便出手。從樂視到萬達之間,融創中國還收購了不少資產,收購金額從20多億到上百億不等。
不斷地“買買買”,孫宏斌的錢從哪裏來?2016年業績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融創中國控股有限公司累計發生借貸款項為1128億元。這些借款主要是通過優先票據、公司債券和非公開發行境內公司債券、資產支持證券和長期借款等方式獲得。
國際機構調低融創評級
千億規模的借款把融創中國的負債率推向了目前的巔峰值。
公司淨負債率在2015年底隻有75.9%,自2016年以來不斷擴張,融創負債持續上漲。值得注意的是,融創在2016年還發行了100億元永續債。若把永續債歸至債務欄目下,有券商估算融創的淨負債率將高達208%。
然而,就在融創中國大手筆收購之時,國際上的兩大評級機構——惠譽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和標準普爾紛紛下調融創中國的企業信用評級。
7月11日,標普宣布,將融創中國控股有限公司B+長期企業信用評級和cnBB-大中華區信用體係長期評級列入負麵信用觀察名單,並將這家房地產開發商未償還優先無抵押債券B長期債項評級和cnB+大中華區信用體係長期評級同時列入負麵信用觀察名單。
緊接著,7月12日,惠譽將融創中國評級下調至BB-,將其列入負麵觀察名單。
標準普爾稱,基於收購土地及建築開支上的龐大投資,預計融創控股的經營性現金流將繼續為負,未來需要依賴進一步舉債以支持發展。
事實上,早在今年1月份,融創以150億元的總代價收購樂視網8.61%股權、樂視影業的15%股權和樂視致新約33.5%股權後,穆迪等評級機構便下調融創評級。
穆迪副總裁、高級信用評級主任梁鎮邦表示:“負麵的評級展望反映了穆迪對融創業務風險加大的憂慮,因為融創對樂視尚在發展中的業務並沒有任何經驗。此外,如果樂視擴充業務時需要進一步融資,融創的流動性狀況可能會受到影響。”
拿下樂視和萬達的融創中國,評級遭下調、負債率高升,接下來的融資是否會一波三折?這一切都仍需時間來檢驗。(來源:投資者報)
最後更新:2017-07-17 16: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