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2
搜狐
陈晓卿:最好吃的是人
为什么我的嘴里常含口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陈晓卿
2008年,
汶川震后的第五天,
陈晓卿在四川江油,
那里除了是李白故里,
还是全世界肥肠的故乡。
点击播放
GIF/519K
他找了一家小馆坐下来,
正吃得眼泪汪汪,
余震突然来了。
饭馆里所有人都往外跑,
他却只有一个念头:
我不能放弃这碗肥肠!
方脸壮汉“陈黑子”,
(因脸黑得此外号)
只要一谈起吃,
总是咂摸着嘴儿,
眯缝着眼儿,
满脸尽是少女的娇羞。
陈黑子好吃、懂吃,
对各种食物不加挑剔,
尤其热衷搜寻平民美食,
是圈里着名的“扫街嘴”。
朋友们聚餐,只要有他,
去哪吃准是他做主,
而且每次都会有惊喜。
微博上发帖子,
不是在吃,
就是在吃的路上,
要么就是各种飘着香味的吃后感,
馋得叫人想取关。
这样一位骨灰级的吃货,
拍出一部火遍大江南北、
骨灰级的《舌尖上的中国》系列,
真没人感到意外。
安徽省东北部,
一个偏僻的小县城高中。
十六七岁的陈晓卿,
正在食堂排队打馒头。
“刚出笼的馒头热得烫手,
同班一男孩买了两个,
中间都掰开一条缝,
随即探头在厨案上抓了一把凝固的猪油,
迅速抹在夹缝里。”
“他一边大口咬着,
一边狂奔,
后面是食堂大师傅,
拿着长柄的勺子恶毒地咒骂。”
那男孩是个孤儿,
平时连咸菜都没得吃,
晓卿说,
他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个场景。
所以从《舌尖1》开始,
陈晓卿就没打算,
只在“八大菜系”里转悠。
在他看来:
最好吃的是饥饿,
最好吃的是人,
人情比美食更有嚼头。
脚步、心传、
时节、家常···
150多个人物,300余种美食,
用味道编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
连接人和食物,
见证生命的诞生、成长、
相聚、别离。
点击播放
GIF/642K
点击播放
GIF/990K
点击播放
GIF/1325K
很多网友都说,
看《舌尖2》看哭了,
眼泪与口水齐飞。
而这,
正是陈晓卿的良苦用心。
点击播放
GIF/307K
“我们拍的东西,
常常缺乏疼痛感。
表现的更多是刷了绿漆、
镶了金边的社会,
而一批解剖社会、
记录时代的独立纪录片,
可能更接近我们本质的生活。”
1992年,《远在北京的家》。
陈晓卿一直都想拍部反映保姆生活的纪录片。
有次坐火车回家,
跟在北京做保姆的几个女孩一趟车,
听见她们说话时故意卷着舌尖说北京话,
觉得很有意思。
点击播放
GIF/1168K
《远在北京的家》
他想起自己刚来北京那会,
每次从车站出来,
不管同行多少人,
车站旅馆拉客的都奔陈晓卿,
一眼看出他是个外地人。
《远在北京的家》
点击播放
GIF/1033K
几年下来,
他被北京改变了很多,
能说一口流利的北京话,
满口都是儿化音。
陈晓卿带着摄制组,
回到安徽无为县,
在当地妇联的帮助下,
找到22个第一次去北京做保姆的女孩。
从过完春节她们离家开始跟拍,
一直拍到她们进入北京、
在家政中心找到第一份工作,
然后拍到一年后的春节,
她们又回到农村的家里。
摄制组是临时搭建的“草台班子”,
拍摄都在业余时间完成,
经费有限,出差只能坐火车,
还常常自己往里贴钱,
有时甚至要把设备科的人灌醉了,
偷出摄像机去拍。
点击播放
GIF/564K
“年三十晚上,无为人要煮红豆饭,
做肉烧豆腐棍子,很香。
但我们拍摄时间紧,没时间吃饭,
也不能占老百姓便宜。
摄制组的人盯着机器拍别人家团圆,
自己抽空啃点儿方便面。那滋味!”
这部纪录片,
获得1995年四川国际电视节特别奖,
一度看哭了很多人。
直到现在,
那几个小保姆有事还会跑来,
找那个中央电视台的陈晓卿。
点击播放
GIF/1156K
二十几年来,
陈晓卿还拍过很多,
极具口碑的纪录片。
宏大历史题材《百年中国》,
自然类纪录片《森林之歌》、
《刘少奇》、《一个时代的侧影》····
他曾是央视最年轻的高级编辑。
中国纪录片界屈指可数的,
拿过多项国际大奖的导演之一。
但在他的家里,
没有一座奖杯、一张获奖证书,
没照片,也没出过作品集,
“我就是想让观众开心,
不需要用什么作品证明自己。”
对工作近乎变态的严苛,
也反映到《舌尖》系列。
那时候,分集导演最怕的,
就是陈晓卿的一个字:
“删”!
他常常拉着分集导演,
关在机房里一关好几个月,
一张黑脸紧贴着显示器,
兴奋得两眼直发光。
哪个镜头必须删,
哪个可要可不要,
一句话出去“尸横遍野”。
“能让他们把一个故事改12遍,
删得编导直哭。”
《脚步》导演李勇
为了找片中采蜜人花了20多天,
拍摄花了4天,
爬树采蜜那段4个机位拍了4个小时。
而在最后播出中,
采蜜的镜头只有两分钟。
《舌尖2》成片比达到了1∶150,
也就是说,观众看到每一分钟的画面,
都是从150分钟的素材中剪出来的。
《舌尖》有多火?
陈晓卿往大街上一看,
十个店子八个写着“舌尖”推荐;
每天能接到30多个,
自荐家乡美食的私信;
谈合作的人踏破门槛。
持续发酵的“舌尖效应”,
给他带来了荣誉,
也带来了麻烦。
“我老家安徽有种食物叫符离集烧鸡,
为了上《舌尖2》两家老板都来找过我,
东西也很好吃,但不符合我的主题,
拍出来太刻意。”
有人说他不近人情,
但他却觉得“大义灭亲”是件特明智的事,
以后找上门的就可以轻松摆平了。
“一般他们处理不了的时候,
都让我来处理。
因为我也没什么朋友,
我也不想做官,都挡掉了,
没有挡不掉的。”
陈晓卿从来不说,
《舌尖》拍得有多好。
“《舌尖》不过是个盆景,
远不是他向往的那片森林。”
十几年前,
江湖上有个流传甚广的,
“老男人饭局”。
白岩松、崔永元、罗永浩、
老六、杨葵、王小山、陈晓卿···
一群有趣的老男人,
一有空就聚会到一起。
有诉说、也有倾听,
有默契也有共识。
点击播放
GIF/742K
图片来自节目“圆桌派”
对陈晓卿来说,
吃什么、在哪里吃,
这些问题,
远不如“和谁吃”来得重要。
图片来自节目“圆桌派”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
陈晓卿开始写美食博客“人老猪黄”。
从大隐于市的江湖至味,
到记忆深处的味觉密码,
从吃遍四方的扫街嘴,
到饮食变迁的文化之旅,
从食客厨子店小二到饭菜与共那一人···
这一写,竟是十年。
十年后,《舌尖》火了 ,
陈晓卿却没不能好好照顾自己的舌尖了。
他需要参加各种各样无聊的饭局,
可最怀念的还是吃了上千次的延吉冷面,
是沉醉不知归路的“老男人饭局”,
是与家人一起吃的一顿腊肉饭。
《至味在人间》插图
陈晓卿说,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来寻找吃的。
他把这些文字化为材料,
佐以故事人情之盐,
把关于食物的私人记忆,
蒸炒煎炸而成一本书:
《至味在人间》。
白岩松说,
“陈晓卿的美食文章,
比他导演的美食纪录片更好看;
纪录片也许无法完全按意愿,
文章却可以信马由缰。”
就像陈晓卿自己所说,
美食很多时候,
只跟个人的味觉、嗅觉有关,
“是很私密的体验”。
《至味在人间》插图
从姥姥的一坛晒酱,
到外公的一碗腊肉饭;
从北京的一块卤煮,
到南京一盆炒螺蛳;
一个人的饭馆,
每个人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南来北往,
至味只在人与人之间。
很多人都问,
《舌尖3》什么时候出?
谁知道呢?
我只知道陈晓卿一直在吃,
带着儿子吃,领着朋友吃,
随心所欲快乐地吃,
活这一生啊,
什么都得嚼一下。
- END -
来源丨匠心之城
(内容整理自陈晓卿微博、
《至味在人间》、《开讲啦》、
《舌尖上的中国》、《远在北京的家》、
一席视频、凤凰资讯、
中国青年报等)
最后更新:2017-08-20 19:29:44
上一篇:
郑爽新书款全捐出去杨洋的书送一堆赠品,明星出书只为宠粉丝?
下一篇:
Angelababy素颜直播吹头发,网友:头发散乱的她美炸了
汪涵介绍潘粤明,却遭沈梦辰抢话宣传新电影,汪涵直接怼她毫不留情
韩雪怒喷携程,没想到恰到好处,亲子园事件再次发酵!
周星驰成为票房冠军喜剧之王的秘诀只有两个字,却被讽刺人品差贪财
马云一出手网宿科技遭遇5年来大溃败 高管掀起减持比赛
马云越南煲鸡汤;搜狗昨晚纽交所上市;携程给家长两周带薪假
谢娜张杰深夜与友人聚会,娜姐孕期未改爱玩天性,准妈妈过渡期太过煎熬
与金马奖影后搭戏 吴昕评价他“有一颗老人的心” 如今终于火了
除了高晓松这些明星也晒早餐,吴昕爷们陈赫接地气最后一位才叫奢侈
谢娜怀孕3个月出门逛街,网友:和贾玲有的一拼!
就在刚才,马云哽咽了,今年这个双十一,估计他的梦想要破灭了,但叶县人民沸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