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4 返回首頁    go 搜狐


經濟參考報頭版:從製度上瓦解產能過剩根基

2017年上半年,以鋼鐵、煤炭為代表的工業去產能取得顯著進展,產能過剩壓力明顯降低。但是,目前依然存在工業品價格大漲大跌、過剩產能循環反複的風險。從上世紀開始,鋼鐵、煤炭進行了多輪去產能,隨著經濟周期的變動,過剩產能經常是此時下去彼時又起來。為防止產能再次報複性反彈,需要深刻認識中國產能過剩的特殊性,進行製度變革,鞏固現有成績,並尋求產業結構升級變遷的長久之計。

產能過剩是全球性難題,是伴隨一國經濟發展而出現的階段性產物。一方麵,宏觀經濟具有周期性,需求端受到經濟周期波動的影響,經濟繁榮時投資形成的生產能力在衰退時將表現為供大於求。另一方麵,企業個體生產具有策略性。企業保有一定的過剩產能可以應對市場多變的經濟環境,也是在位企業對潛在進入者的可置信威脅或進入壁壘。同時,鋼鐵、煤炭等行業投資生產具有滯後性,容易出現動態不一致現象。這類似於蛛網模型,項目上馬時需求大,但是產量開動後市場可能已經在萎縮。總體來看,產能過剩是市場行為,不用過度緊張。

然而,中國產能過剩有其特殊性。通過國際比較和微觀調研發現,中國產能過剩存在“過剩水平超過其他國家”“環保標準被人為壓低”“已經過剩仍有企業湧入”等特殊現象。換言之,中國產能過剩問題超出了一般認為的宏觀周期、企業行為和市場機製的作用,其背後另有推力,這就是地方政府。

事實上,紡織、家電等行業依靠市場調節早已不再嚴重過剩,但屢屢“重拳”調控的鋼鐵、煤炭、電解鋁等行業卻反複陷入嚴重產能過剩的怪圈,甚至光伏、機器人等新興行業也有過剩跡象。可以說,地方政府為了GDP財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人為壓低了環保、安全生產等準入標準,大量不達標的企業也可以順利進入市場。地方政府還給予企業補貼、土地、信貸、稅收等配套優惠政策,使得企業為了獲取政府資源而進入無利潤行業,進而導致企業過度進入。正因如此,中國產能過剩遠超沒有地方政府扶持的其他國家。

地方政府作用下呈現的特殊性,影響了中國企業、產業、地區間的資源流動和合理配置,更嚴重的是淘汰落後產能、提升產品質量和產業結構的市場力量受到一定限製,市場優勝劣汰和創新發展的一般機製被扭曲。例如,企業盈利時,由於行政保護的存在而沒有創新激勵,產品質量和結構長期低水平複製;企業虧損時,由於銀行貸款和政府補貼的存在而難以破產,成為“僵屍企業”。因此,去產能工作應該抓住產能過剩的特性這個“牛鼻子”,從製度上瓦解產能過剩的形成根基。

中國經濟仍要保持中高速增長,工業產能的擴張是必然的,但不能是以往低效、落後產能的簡單擴大再生產,而應該伴隨著產品質量提升和產業結構優化,即抑製“產能”不是目的,化解和消除“過剩”、滿足更高層次的需求才是根本。

去產能亟待製度變革。我們沒必要過度關注一時“量”的增減,因為這很可能是經濟周期或市場機製本身的規律性變動;而應在地方政府推高產能這一特性上入手,堅決杜絕在某些地方政府過度保護下,落後產能被降低標準而強行上馬的現象。同時,對於研發、創新、創業、新經濟等新動能要足夠容忍並多加鼓勵,因為它們是長期結構調整的根本力量。

(原標題:從製度上瓦解產能過剩根基)

最後更新:2017-07-06 09:29:41

  上一篇:go 體育總局:將製訂可操作冰雪產業跨越發展行動計劃
  下一篇:go 5月份全球半導體銷量增速創七年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