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65 返回首頁    go 搜狐


山東不良資產飆升背後 “大象經濟”陷困境

雖是三伏天,山東省銀監局剛剛公布的上半年銀行業運行數據卻帶來絲絲寒意。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末,山東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餘額達到1704億元,不良貸款率2.47%。其中新增不良貸款306.9億元,是去年全年的1.7倍。

事實上,這已經是山東銀行業不良貸款率及餘額連續4年半以來的持續上升。2013年12月末,山東銀行業不良貸款餘額648.06億元,不良貸款率僅為1.35%。到今年二季度末,這一數據已經增加到1704億元,增長了163%;同期不良貸款率上升至2.47%,增幅達83%。

作為典型的順周期行業,銀行業經營情況的顯著變化,折射出該地區經濟發展形勢的變化。詳細梳理近年來山東大型企業的債務狀況則可以發現,2014年開始,山東省就已經陸續有企業出現債務問題。而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企業整體盈利能力下降,山東以大著稱的經濟及其背後的債務風險正在逐步暴露,此間企業、銀行甚至地方政府間的微妙關係則值得人們深思。

銀行的難日子

連續多年不良貸款持續增加,負債率走高,利潤下降,首先感受到壓力的顯然是當地各種性質的銀行。

一位股份製銀行對公客戶經理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他已有半年都是在濱州、淄博等地追討企業的不良貸款。因為,一旦出現不良貸款,就會被通報批評、扣工資獎金,貸款無法追回則可能被開除。

一位國有銀行山東省分行的對公客戶經理接受采訪時則表示,近來身邊就有不少同事陸續離職,“有看清了行業形勢主動走的,也有因為不良貸款太多被開除的,剩下我們這些人,最慘的時候發過半年以上的最低生活補助。”

見微知著,2014年山東省銀行業不良貸款餘額的快速增加則印證著銀行業每一個人的困境。

統計顯示,2014年山東省新增不良貸款餘額為347.94億元,相比前3年-151.93億元、7.12億元、-43.45億元,出現大幅增長,並一發不可收拾。2015年和2016年分別增長了224億元和177.1億元。與此同時,不良貸款率也出現明顯增長。近3年分別為1.86%、2.06%、2.14%,遠高於全國同期數據1.29%、1.67%、1.81%。

今年以來不良貸款餘額增加則更為明顯,僅一季度213.2億元的增加額度就已經超過去年全年,上半年306.9億元的不良貸款餘額更是超過去年全年的1.7倍。

去年,一項國內近200家銀行不良資產率排名顯示,不良率較高的前十家城商行中,山東就占了6家。其中棗莊銀行排名第二,煙台銀行、萊陽銀行、濟寧銀行分別排名三、四、五位,日照銀行和臨商銀行分列第八位、第十位。排名最靠前的棗莊銀行不良率達到3.67%,排名前五的其他幾家銀行不良率也超過2.6%,遠高於國內通常認為的不良率2%的警戒線。

大型企業債務危機引發關注

山東快速增加的不良貸款餘額讓人不可避免地聯想到今年春天當地集中爆發的債務風險。當地大型企業動輒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債務風險集中爆發,也讓銀行專業而冰冷的不良貸款數據幻化成可見的金融風險為外界關注。

3月初,山東最大的民營企業魏橋集團旗下上市公司遭做空機構狙擊,後雖因種種原因沒造成實質性的債務違約,但其緊急向行業協會求援文件中提到的2000多億銀行貸款則暴露了這家巨無霸企業集團的債務壓力。

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濱州另一家電解鋁龍頭企業齊星集團被爆出資金鏈斷裂,身負上百億債務並已全麵停產。其中除了在36家金融機構總計約71.57億元信貸敞口外,還有40億左右的民間借款。

與此同時,近鄰東營市有色金屬龍頭企業山東天信集團因轉型失敗倒下,天信集團及其關聯公司中已有7家進入破產重組程序,其中債務最高的山東天圓銅業負債104.52億元,負債率高達180.77%。

此外,2014年以來山東省內已有多家大型企業破產案例,涉及到的大量債務也不可避免地成為近年來當地銀行業不良貸款增加的重要因素。其中,2014年宣告破產重組的鄒平長星集團涉及債務近60億;2015年破產的東營昊龍集團涉及銀行負債20多億; 2016年破產重組的日照昌華集團負債114億。

一家家大型重工業企業接連出險,成百上千億的大規模債務牽涉其中,曾經讓山東引以為傲的“大象經濟”以同樣大規模的債務數額和風向成為當地必須要麵對的大難題。

分析其背後債務風險的成因及山東為數眾多的大型企業成長之路,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博導唐涯認為,目前山東省內諸多大型企業的風險恐怕和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長期依靠政府注射“激素”息息相關。

“大象經濟”背後的政府力量

仔細分析2017年開始爆發山東的企業債務危機,會發現濱州、東營兩市是重災區。唐涯研究發現,這與2009-2012年間當地政府對於高能耗重工產業的傾斜和扶持政策以及2009年後當地政府主導推行的“黃藍戰略”以及該戰略下的區域性金融政策傾斜息息相關。

魏橋集團“自備電廠、自建電網、餘電直銷、孤網運行”的發展模式,一定程度上算是政府支持下快速生長的典型代表。事實上由於國家電網上網電價高,山東企業自建電廠的現象非常普遍。2012年,山東自建電廠的企業已達170 多家。政府支持下的低成本用電在信貸寬鬆的背景下也快速“催胖”了山東的高能耗產業。

與此同時,山東省政府主導推行的“黃藍戰略”又給濱州和東營的金融機構和企業打了一劑強心針。2009年、2010年濱州市短期貸款增速分別為32.39%和22.84%位列全省第三,2011年更是以42.11%的增速勇奪第一;這4年間,東營市短期貸款增速也保持在全省前四的位置。資金及政策扶持之下,當地企業快速成長,躋身百強,然而昔日的繁榮為如今的局麵埋下了伏筆。

唐涯及其研究團隊在針對山東債務問題的分析報告中就指出,山東巨象的成長每一步都踩在了政府厚實的肩膀之上。然而,在企業債務負擔和銀行不良貸款持續增加的背景下,背後那個厚實的肩膀還能撐多久,無疑是政、銀、企三方都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原標題:山東不良資產飆升背後 “大象經濟”陷困境)

最後更新:2017-08-12 10:24:43

  上一篇:go 發改委加快釋放先進產能 多地優質煤炭項目放行
  下一篇:go 離岸人民幣本周累漲逾600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