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502 返回首頁    go 搜狐


險資加速投向實體經濟 投資基建已超4萬億元

近日,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表示,當前保險資金累計通過債權計劃、股權計劃等方式,直接投資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養老社區和棚戶區改造等民生工程,累計金額超過4萬億元,形成了一批有影響力的投資項目。

對此,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8月11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保險資金4萬億元支持民生工程,說明從普惠金融走向民生金融是大勢所趨,也是金融企業應當擔負起的社會責任。由於一些重大的民生工程類項目受到政策的支持,同時又有民營資本和國有資本混合投入,所以保險資金在投入民生工程項目中要在遵循市場化原則的基礎上承擔社會責任,不能用利潤最大化來衡量民生工程。

值得關注的是,保險業要在“十三五”時期進一步發揮商業保險對豐富社會保障體係的層次型結構、有效彌補社會保險的供給不足、滿足更高層次和差異化的社會保障需求等方麵的巨大潛力。一是促進保險機構參與社會養老服務體係建設,支持保險機構參與社會健康管理,以及各類醫保經辦;二是鼓勵保險資金支持民生工程和國家重大工程,鼓勵設立不動產、基礎設施、養老等專業保險資產管理機構等。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郝演蘇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保險資金來源於每個投保人所支付的保費,是老百姓的養命錢,所以這筆資金要放到一個安全的地方,同時也要讓這筆資金發揮應有的作用。保險資金投資養老、基礎設施建設、棚戶區改造等重大民生項目有利於保障資金穩定增值,無論現在還是未來,險資都應當支持這個安全的領域。

“保險資金具有長期投資的優勢,不僅資金量大、現金流相對穩定,並且資金流久期較長,便於對一些重大的民生工程進行投資,例如:基礎設施建設、棚戶區改造等。”董登新表示,後續保險業的投資方向應回歸本源,使得保險業姓保,承擔保險作為風險保障和風險管理的功能,繼續支持農業和民生項目,為風險領域提供創新產品來滿足國民對於風險管理的要求。

北京工商大學保險研究中心主任王緒瑾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保險是社會發展穩定、刺激經濟增長的助推器,保險資金所支持的民生工程對經濟增長、技術發展會起到助推作用,同時也是普惠民生的重要方麵。

【險資股市動向】

險資接連棄投定增項目 未來轉向二級市場

中國人壽終止參與申萬宏源定增的消息,在上周末引爆投資圈。作為國內保險業的“老大哥”,中國人壽坦言此舉是在慎重研究後的考量,並已與申萬宏源協商一致。

這並非中國人壽的一時衝動,也非其一家之舉。今年以來,在再融資新規、減持新規等政策的威力下,投資風格趨於穩健的保險公司接連棄投定增項目。從一級半市場轉向更為靈活的二級市場,正成為當下不少保險機構的權益配置策略。

險資參與定增熱情降溫

作為定增市場一直以來的重要參與者,保險資金的熱情開始降溫。近日,在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官網信息披露一欄中,中國人壽發布了關於終止申萬宏源股份認購的公告。

中國人壽在公告中稱,因證監會近期發布《關於修改<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細則>的決定》,申萬宏源據此對原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方案進行相應調整。“經公司慎重研究,並與申萬宏源協商一致,雙方於8月3日簽署了《申萬宏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認購協議之終止協議》。”中國人壽自協議生效之日起終止申萬宏源股份認購。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中國人壽此番棄投的原因,或在於再融資新規發布後申萬宏源對定增方案的調整。

今年1月25日,申萬宏源公布了A股定增預案,擬以6.07元/股的價格發行不超過31.30億股,募資總額不超過190億元。當時的認購對象有三家,分別是中國人壽、四川發展(控股)、新疆凱迪投資,其中中國人壽出資最“闊綽”,以近150億元認購約24.71億股。

5月19日,申萬宏源公告稱,根據2017年2月15日證監會最新修訂的《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細則》,並結合公司及認購對象的實際情況,經過慎重考慮和研究,公司擬調整定增方案。調整的具體內容包括:發行對象由三家調整為發行對象不超過十家;發行價格不低於定價基準日前20個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價的90%,但定價基準日由公司決議公告日調整為發行期首日;發行數量由不超過約31.30億股調整為不超過25億股,募資總額由不超過190億元調整為不超過120億元等。

“定增方案調整後,發行價格存在更多不確定性,不再是之前敲定的6.07元/股,加上募資規模也相應減少。這可能是中國人壽所顧慮的方麵。”滬上一家保險公司投資部負責人分析稱。

今年以來,棄投定增項目的保險公司,並非隻有中國人壽。4月7日晚間,南方傳媒發布了調整後的重組方案,作為其原配套募資部分的定增認購方之一,華夏人壽已協商解除了認購協議。4月28日晚間,世紀鼎利發布公告稱,擬相應調整重組的股票發行價格和發行數量,同時華夏人壽不再參與其中配套募資部分的定增認購。

轉戰更靈活的二級市場

過去幾年裏,不少崇尚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的保險公司,將定增視為參與股市的重要之選。保險資金在所有參與定增資金規模中的占比,曾一度升至10%以上。

對於今年以來的謹慎表現,多位保險公司投資負責人的解釋是,原則上來說,主要源於政策的威力。“再融資新規使得定增價格的不確定性增強,減持新規則延長了定增的退出周期。相對以前,定增的套利空間收窄,風險變大。”

多家保險公司投資負責人坦言,未來保險公司在參與定增時會變得更加謹慎,更需要投資團隊慧眼識金地去篩選項目。另一個關鍵的變化是,會使一些以往偏愛一級半定增市場的保險公司,直接轉投更加靈活的二級市場。

多位京滬大型保險公司的投資經理告訴記者,目前參與定增的保險資金規模在千億元左右,在當前保險業總資產規模16萬億元中的占比極小。“總體上來說,雖然參與定增的保險資金規模可能會收縮,但會更多投身二級市場。因此,整體上保險資金參與權益市場的絕對規模不會因此減少。”(來源:上海證券報)

(原標題:險資加速投向實體經濟 投資基建已超4萬億元)

最後更新:2017-08-12 10:24:41

  上一篇:go 監管“緊箍咒”下的並購動向:上市公司轉向現金交易
  下一篇:go 歐洲加碼外資並購審查 中資海外並購節奏趨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