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93 返回首頁    go 搜狐


毛澤東為何這樣評價諸葛亮?諸葛亮和司馬懿誰厲害?

《三國演義》將諸葛亮的智謀刻畫得淋漓盡致,火燒新野、草船借箭、舌戰群儒、罵死王朗,這一樁樁、一件件都凸顯了諸葛武侯大智慧的形象。特別是在上方穀一戰中,幾乎要燒死司馬懿,臨死還要嚇跑司馬懿,似乎看上去諸葛亮比司馬懿更加技高一籌。不得不說,諸葛亮在治理國家方麵確實有一套。 政治方麵,他能夠製定律法、安撫百姓、約束官員,對人開誠布公、胸懷坦誠。蜀國上下對他既愛戴又害怕,還能讓百姓毫無怨言;經濟方麵,諸葛亮能夠因地製宜,興修水利、開墾農田,最終讓老百姓安居樂業。

那麼,諸葛亮在戰略上的不足在哪裏呢?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隆中對。

隆中對是諸葛亮為劉備提出的恢複漢室的具體方針,具體分兩步:第一步,占領荊州和益州;第二步,兵分兩路,進取中原。正是這個戰略會導致蜀漢的最先滅亡。三國時期,蜀漢最弱,荊州、益州相距太遠,分兵進取中原犯了兵家大忌。

而毛主席在與敵交戰的打法通常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

毛主席在談論蜀漢滅亡的原因時曾說:“蜀漢滅亡其始誤於隆中對,千裏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諸葛亮在北伐期間,認為馬謖頗知兵法,便派馬謖駐守街亭。誰知馬謖將營寨紮於山上,導致水源斷絕,毫無意料地丟了街亭。最終,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一般人認為,失守街亭的責任肯定是馬謖。

毛主席卻認為責任在諸葛亮。他說,諸葛亮應該率領大軍挺進,與馬謖互相配合,而不是分散兵力,由強變弱,導致馬謖兵敗。諸葛亮的失敗之處還在於在街亭一戰中,他不能夠知人善任。馬謖本來就是一個出謀劃策的謀臣,而不是臨戰殺敵的勇將。他派馬謖孤軍深入,怎麼可能不失敗呢?

最後,諸葛亮把戰敗的罪責推到馬謖身上,更是讓親者痛,仇者快。殊不知,如果馬謖不死,或許還能讓蜀漢多維持一段時間。

在《三國演義》中,司馬懿是一個被醜化了的角色。在北伐期間,諸葛亮多次向司馬懿挑戰,甚至用女人的衣服來羞辱他,但司馬懿始終不為所動。他能夠隱忍不發,毛主席認為在這點上確實比諸葛亮高明。司馬懿在評價諸葛亮時,說他“誌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即誌向遠大卻不懂得見機行事,智謀很多但缺少決斷,北伐期間還時不時被後主掣肘。

這樣的後果,就是諸葛亮遲早要退軍。

司馬懿的隱忍在曹爽當政期間發揮得更為突出。司馬懿那時候稱病不出,一病就是幾十年,這並非常人所能夠做到的。高平陵一舉抓住時機,誅滅曹爽,篡了曹魏的大權,從而天下權柄盡歸司馬氏。

最後更新:2017-08-22 21:57:11

  上一篇:go 劉詩詩《醉玲瓏》收視敗給譚鬆韻的新劇,難道小鮮肉更吸引觀眾?
  下一篇:go 吳綺莉趕走小龍女:不是中國人,想走就走吧!成龍一句話指蹭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