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9
搜狐
高中曆史會考知識點: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留美的幼童揭開“斷發易服”的序幕。辛亥革命以後,孫中山提倡中山裝,受到新派人士的歡迎;
戊戌變法時的維新派,主張“斷發易服”“廢止纏足”,改革傳統的婚姻製度。
民國建立後,頒布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在大城市裏,新一代知識分子,倡導婚姻自由。婚喪儀式也由鋪張繁瑣愚昧,改為簡約文明。
輪船:鴉片戰爭後,輪船開始進入中國,但又被列強壟斷。洋務派創辦的輪船招商局成立後,打破了這一壟斷局麵。
鐵路:19世紀80年代初,清政府修建從唐山到胥各莊的鐵路(唐胥鐵路),標誌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汽車:20世紀初,汽車開始出現在上海。
飛機:1909年,旅美華僑馮如製成中國的第一架飛機,標誌著中國航空事業的開始;1920年,中國的首條航線北京--天津航線開通,拉開了中國民航業的序幕。
電訊:福建巡撫在台灣主持架設中國第一條有線電報線。到甲午戰爭前夕,已形成四通八達的電訊網絡;20世紀初,上海崇明開設無線電報局;20世紀初,清政府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
大眾傳媒的變遷:
報刊:1873年,艾小梅在漢口主辦的《昭文新報》,被認為是國人最早在國內創辦的報刊。此後,戊戌變法時期的《時務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以及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新青年》等,發揮了重大的啟蒙作用。
報刊的誕生,是人類由信息封閉時代進入大眾傳播時代的標誌。
電影:1905年,國人自己攝製的《定軍山》首映成功,標誌著中國電影事業的起步;1931年,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結束了中國無聲電影時代;《漁光曲》是中國第一部獲得國際榮譽的影片;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出自電影《風雲兒女》。
電視:1958年,北京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前身)開始試驗播出,標誌著中國電視事業的誕生。
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使人與人之間的聯係變得越來越密切,社會化程度大大加強。
(責任編輯:馬黎)
最後更新:2017-01-01 16:5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