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4
搜狐
銀行業因曆次會議而脫胎換骨 第五次會議將怎樣為銀行業定調?
五年一次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基本上決定著未來五年全國金融工作的基調和方向。
作為中國金融市場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銀行向來都是每一屆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重中之重。過往的四次會議可以說給中國銀行業帶來了“脫胎換骨”甚至是“涅槃重生”的機會。
那麼,前四次會議中,中國銀行業經曆了怎樣的變革?而即將召開的第五次會議又將為中國銀行業定下什麼樣的基調?
第一次會議(1997年11月):剝離不良資產為股改清障
上個世紀90年代,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伴生了諸多風險,尤其銀行係統大量不良貸款嚴重影響了金融係統整體安全。
1996年8月的北戴河會議上,明確指出我國四大國有銀行不良貸款占全部貸款餘額24.75%。
第一次金融工作會議後,撤銷了人民銀行省級分行以保證金融調控權集中在中央,並專門設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剝離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維持金融穩定。
具體來看,中央財政定向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補充四大國有銀行資本金;將13939億元銀行不良資產剝離給新成立的四家資產管理公司;以及取消貸款規模,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等重要改革措施。
第二次會議(2002年2月):吹響銀行業上市號角
成立銀監會,替代人民銀行專門履行銀行業監管職責;設立國有銀行改革領導小組,以統籌、部署國有銀行改革方案。
在股份製改革和上市問題上,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得到了一係列關鍵政策支持。
會議決定組建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主導中國銀行業重組上市。2005年10月27日,中國建設銀行在香港掛牌上市;2006年6月1日,中國銀行在香港掛牌上市;2006年10月27日,中國工商銀行在香港和上海兩地同時踏進資本市場。
會議決定改革農村信用合作社,並確立了“因地製宜,分類指導”的指導方針。2003年6月27日,國務院下發了《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2004年8月底,將試點地區進一步擴大到了21個省、市、自治區。
第三次會議(2007年1月):將銀行改革進行到底
深化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改革。完善公司治理,加快轉變經營機製,深化分支機構和基層改革。2007年,中國建設銀行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2010年,中國農業銀行完成A+H股同步發行、上市。
同時,按照分類指導、“一行一策”原則,推進政策性銀行改革;推動國家開發銀行改革,實行商業化運作,主要從事中長期業務;對政策性業務實行公開透明招標製。2008年12月,國家開發銀行改製為股份有限公司,開啟市場化嚐試。
第四次會議(2012年1月):防範風險提上日程
深化金融機構改革,繼續推進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
2015年6月,交通銀行深化改革方案獲國務院批準同意,方案從優化股權結構、完善公司治理、深化內部改革並加強外部監管等方麵提出若幹改革舉措,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2015年12月,郵政儲蓄銀行成功引入10家境內外戰略投資者,實現了從單一股東向股權多元化的邁進。
會議還提出,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切實防範係統性風險。提出“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防止虛擬經濟過度自我循環和膨脹”。
第五次會議(2017年7月):關鍵詞待解!
這一次,銀行業又將開啟怎樣的篇章?接下來,銀行業將麵臨怎樣的任務和使命呢?
對此,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在其7月12日發布的報告中指出,預計這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對銀行業的定調是,銀行體係加速處置壞賬,建立健全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機製。
交通銀行研究中心副總經理、中國銀行業協會行業發展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周昆平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同樣表示,銀行業去杠杆的定調仍將繼續.
“去年的金融經濟工作會議、今年的兩會、中央政治局開會都曾提及金融風險。目前銀行麵臨的風險主要集中於供給側改革方麵,即‘三去一降一補’,因此去杠杆將會是銀行麵臨的主要風險點。”
銀行業近三年年化資產增速15%,但非銀機構資管規模高增長主要還是承接了銀行業相關業務。瘋狂擴張的背後,是金融風險的積聚。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和整個經濟的係統性風險在上升。
中國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近日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表示,當前銀行業風險總體可控,但風險防控形勢依然複雜嚴峻。2017年5月末,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233萬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86%。
“這些年的金融‘脫實向虛’,以至於2008年後,幾十萬億的銀行貸款都出現了資金周轉困難,銀行潛在的不良資產壓力增加。”複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加速處置壞賬、防範風險,是銀行業未來發展必然的方向和路徑。”
其實,監管層在防範係統性風險方麵一直都在努力,例如調整MPA(宏觀審慎政策評估體係)考核等。通過這類對整體管理架構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抑製了銀行的擴張,有利於去杆杠。此外,監管層還通過監管新政,對銀行表外資產、同業業務等方麵的監管,逐漸化解係統性風險。
當然,在防範係統性風險的同時,強化“脫虛向實”也是銀行必然要麵對的課題。
“銀行未來發展的方向是明確的,主要是為了供給側改革的‘三去一降一補’,支持新興產業,如新興的服務業、消費金融、科技類企業等,並對過剩產能要進行適當調整。”
周昆平指出,“進一步加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液,兩者相互依托、相輔相成,金融業在經濟升級發展和民生改善等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會議有可能進一步推動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完善股票、債券市場發行交易製度,完善金融機構治理結構,構建有效競爭的金融體係,服務實體經濟健康發展。”
(原標題:聚焦全國金融工作會議 | 銀行業因曆次會議而脫胎換骨,第五次會議將怎樣為銀行業定調?)
最後更新:2017-07-14 08:5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