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
搜狐
資本搶灘千億醫療供應鏈金融 行業門檻成最大掣肘
除飛醫網外,華業資本、國發股份等多家公司均都積極布局醫療供應鏈金融。醫藥供應商多數為中小企業,融資較困難,且醫療機構應收賬款周期較長、壞賬率較低,醫療供應鏈金融的介入空間十分巨大。
“當前醫療供應鏈金融市場很大,我們預測醫院今年的物資采購金額在1.3萬億元到1.5萬億元之間。”在8月18日至20日舉辦的2017中國醫院協會信息網絡大會(CHIMA 2017)上,飛醫網聯合創始人、總裁歐建雄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參照衛計委發布的全國衛生統計年鑒,2014年全國醫院物資采購費用達1.22萬億元,2010年-2014年年均增速逾40%。按照每年20%左右的增速保守估計,2017年全國醫院物資采購費也將達到1.5萬億元,醫療供應鏈金融生長土壤肥厚。西南證券研報亦認為,國內醫療供應鏈金融迎來黃金機遇,市場規模達千億級。
實際上,包括華業資本、國發股份在內的多家公司都在進入醫療供應鏈金融領域。西南證券醫藥行業分析師朱國廣指出,醫藥供應商多數為中小企業,融資較困難,且醫療機構應收賬款周期較長、壞賬率較低,醫療供應鏈金融的介入空間十分巨大。
歐建雄亦認為,醫療供應鏈金融服務可以提升醫院精益管理,降低醫院運行成本,同時可以為供應商提供金融服務,保證其經營不中斷和整個供應鏈健康平穩發展,“醫療行業門檻較高,資本需要對行業有深入的了解,做好醫院和供應商的資源整合或是成功關鍵。”
飛醫網稱三年要簽2000家醫院
剛獲得4000萬元融資的飛醫網出現在了CHIMA2017京頤集團的展台。在記者采訪期間,多家醫院相關負責人等都在向飛醫網工作人員進行谘詢,並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從上述工作人員的演示中可以看到,飛醫網業務縱向覆蓋了醫療機構科室計劃、庫房進銷存、采購過程、供應商采購、臨床科室消耗、財務應付款、監管部門業務等多方麵管理;橫向則覆蓋了藥品、耗材、血液試劑、辦公用品等。
據了解,飛醫網“醫療供應鏈雲平台”,針對醫用物資,建設雲端供應鏈係統,幫助傳統醫院數字轉型。目前,公司已經簽約了200家醫院,有供應商3000家,商品交易總額突破30億元。
“當前醫療供應鏈金融市場很大,今年飛醫網將簽約500家醫院,3年後我們要簽到2000家二甲以上醫院,讓公司在行業內形成規模優勢。” 歐建雄表示。而前述飛醫網的融資將用於繼續拓展市場,挖掘醫療供應鏈市場。
一位來自新疆某醫院物資科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現在醫院都在主動提倡信息化提高效率節約成本。“我們醫院已經與一家信息化公司進行合作,但是希望有更好的整體解決方案,所以再來對比一下。”
據了解,當下很多醫院物資管理水平發展不平衡,一些醫院需要從純手工、半手工狀態轉向信息化支撐的狀態。“醫院物資科的幾個人隻管采購、入庫,而實際耗材應用情況物資科可能並不知道,可能存在賬目斷流的情況,使得原來管賬、出報表存在很多挑戰。”歐建雄指出。
隨著《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的出台,要求推進醫院的精細化管理。醫用物資的“采、管、用”機製亟待轉變,醫院需要通過IT手段提高醫院采購物資管理的精細化程度。
而醫院供應商則需要解決采供效率,加快周轉,主動管理醫院庫存。歐建雄表示,占據市場份額60%的中小型醫藥流通企業,麵臨著應收賬款周期長導致的運營資金匱乏、抵押無據、借貸無門的窘境。
國金證券研報顯示,2016年中國工業企業應收賬款餘額規模約為11.5萬億;而且,隨著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從2014年以來一路攀升,到2016年3月已經上升到1.75%,已接近銀行業風險2%的警戒線,這意味著銀行將更注重貸款風控,資金流向信用好、負債率低的大企業,中小企業融資更加艱難。
資本搶灘醫療供應鏈金融
在歐建雄看來,雖然中小醫藥流通商存在應收賬款周期長的問題,但其麵臨的對象是公立醫院,屬於有國家信用背書的公益性機構,而且具有近乎100%的償還能力。公立醫院作為買方的應收賬款債項評級高,為公立醫院供應商提供應收賬款保理服務的風險也很低,所以醫療供應鏈金融有很大的生存土壤。
“供應商和醫院有長期的購銷關係在,會持續供貨,雙方之間亦是真實交易。期間形成賬期假定是6個月。這期間的應收賬款,可以拿來向金融機構做融資,無實物抵押,純粹基於數據和信用。然後金融機構根據一定的折扣率,放款,打給供應商。醫院的款項是回給金融機構,直到還款還清為止,大大減輕了供應商的回款壓力。” 歐建雄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稱。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除飛醫網外,華業資本、國發股份等多家公司均都積極布局醫療供應鏈金融。
如華業資本早在2015年就宣布搭建不超過200億元的醫療金融平台,圍繞醫療健康及醫療供應鏈金融產業開展投資,國發股份在2016年3月宣布收購河南德寶100%的股權,後者是一家創新型醫療器械耗材的智慧供應鏈服務提供商,對接供應鏈金融,形成物聯網技術加雲平台的模式。
雖然諸多資本都看好並嚐試切入醫療供應鏈金融,很多企業業務發展卻並不順利。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某製藥企業在2015年亦成立了醫療供應鏈金融方向公司,為醫藥企業、醫藥流通商提供金融服務。但目前該業務量正在逐步萎縮,隻有10億元左右的規模。
“因為合規問題,過去資產幾乎全部都不做了,換成小額資產項目,醫藥也不是唯一的板塊,當下處於轉型上量階段,增加了其他行業業務。”上述公司負責人近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除傳統企業在布局醫療供應鏈金融外,更多的互聯網金融公司也在切入這一細分領域,瞄準的同樣是目前醫藥代理商的一些痛點問題。如8月19日,用友供應鏈金融針對醫療衛生行業代理商發布了融資產品“醫采e融”。
用友相關負責人表示,該產品是在新醫改和兩票製等新政背景下,針對醫院和代理商麵臨的諸多新問題和新變化,由用友供應鏈金融事業部和用友醫療共同研發,給醫療行業代理商定製融資解決方案,以解決代理商資金壓力大,周轉資金短缺的問題。
京頤集團董事長李誌認為,醫療供應鏈突破的主要難點在於如何切入醫院,隻有與醫療服務密切的機構才能真正切入醫院市場,當年保險做醫療直賠一直切入不到醫院,他們不可能做IT、花很多精力去接入這麼多醫院,所以更多的是與第三方平台進行合作。“醫療供應鏈或許比醫療保險、理賠的市場更大,成長空間很大。”
一位業內分析人士亦指出,目前類似醫藥工業企業、醫藥流通企業雖然可以提供相關平台,但其本身IT技術儲備並不充足,且麵臨監管的爭議;而一些HIS、HRP係統廠商也可以提供物資管理的模塊,但整體功能簡單不能滿足醫院的需求;而物資管理軟件提供方隻是基於院內的本地部署,缺少院外雲平台,不能形成大數據的匯集,造成數據孤島。因此,醫療供應鏈雲平台公司更具優勢。
(原標題:資本搶灘千億醫療供應鏈金融 行業門檻成最大掣肘)
最後更新:2017-08-22 07: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