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搜狐
證監會核發9家企業IPO批文 籌資總金額不超過66億元
9月22日,證監會按法定程序核準了以下企業的首發申請。
上交所主板:財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晶華膠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無錫阿科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風語築展示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京華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交所中小板:廣州集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德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慶華森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深交所創業板:杭州萬隆光電設備股份有限公司。本次杭州萬隆光電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將直接定價發行。
上述企業及其承銷商將分別與滬深交易所協商確定發行日程,並陸續刊登招股文件。
上述企業籌資總額不超過66億元。
點擊查看>>新股申購表
延伸閱讀>>
IPO過會率降至84% 盈利能力成監管重點
最強次新股出爐!中科信息竟然排不上號 第一名到底是誰?
IPO過會率降至84% 盈利能力成監管重點
隨著2017年以來新股發行常態化的持續推進,新股發行審核工作的嚴格程度也在顯著加強。數據顯示,2017年以來,首發項目的審核通過率已經由去年同期的91.82%下降至83.64%。
數據顯示,截至9月20日,2017年以來發審委首發項目總計379家次,其中317家次通過,首發通過率僅為83.64%。52家次未通過,占比為13.72%,其他情況則為10家次,占比2.64%。相比之下,2016年同期,發審委首發項目總計159家次,其中146家次通過,首發通過率為91.82%。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此前強調,要嚴把上市公司入口關,堅持問題導向,完善IPO現場檢查等工作機製,依法嚴格審核、嚴格監管,督促發行人和中介機構歸位盡責,防止企業帶病上市。證監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9月14日,中國證監會受理首發企業583家,其中,已過會47家,未過會536家。未過會企業中正常待審企業497家,中止審查企業39家。
數據顯示,52家被否的企業,原計劃共計募集資金166.60億元。從時間段來看,主要集中在5月、6月。在未通過以及暫緩表決的案例中,從發審委提出的主要問題來看,集中在存貨跌價計提、企業高毛利率的合理性、長期待攤費用的核算等財務方麵的問題。
9月20日,創業板發行審核委員會2017年第74次發審委會議召開,審核了3家公司的首發申請,其中武漢雲克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暫緩表決,北京安達維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西新餘國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獲得了通過。在同日召開的創業板創業板發審委2017年第75次會議中,三家公司首發申請均獲得了通過。
華泰證券研究顯示,上周(9月11日-9月15日),IPO上會13家企業,其中主板5家,全部獲得通過。9月13日創業板上會8家,其中3家獲通過,4家不通過,1家取消審核,全周通過率僅為61.54%。被否的4家企業均擬在創業板上市。2017年以來,創業板擬上市公司的IPO被否比例高於主板和中小板。申請在主板上市的企業隻有6%的被否,中小板12%,創業板被否比例高達25%。被否的4家公司共同點在於2014年-2016年歸母淨利潤均未達到3000萬元。
華泰證券表示,實際審核過程中,淨利潤不足3000萬的企業將會被重點關注,因為業績規模較小,更容易出現持續盈利能力不足的問題,對抗經營風險的能力也相對不足。2017年創業板被否的33家企業中,2014年-2016年間至少有一年淨利潤規模不足3000萬的企業達到30家,占今年被否創業板擬上市企業的91%。
延伸閱讀>>>
IPO審得快死得快達不到這個隱形門檻還是先等等
9月18日晚間證監會發布11家IPO排隊企業反饋意見和預披露更新,其中3家來自新三板,分別為春暉智控、愛柯迪及已經摘牌的藥石科技。
預披露更新意味著這些企業IPO審核過程中主要文字工作已經完成,如無意外即將迎來發審會。
值得注意的是,既非西部又非貧困縣企業的藥石科技從申報到預披露更新隻用了6個月——隨著IPO發審常態化,即報即審已經不再是一種特殊安排。
發審提速利好下,今年新三板已經有296家掛牌公司開始IPO輔導,近期每周有8-9家公司發布IPO輔導公告,包括很多盈利規模非常小、甚至虧損的公司。
對於這些企業來說,即使能夠順利通過輔導獲得受理、反饋階段沒有被勸退、通過見麵會和初審會,上發審會仍然是一場勝算非常低的豪賭。
低到什麼程度呢?最新數據是12.5%。
截至證監會最近一次發審會舉行,今年已經有367家公司上會, 6家取消審查、2家暫緩表決,307家獲通過,52家公司被否決,發審會通過率85.51%。但如果你家公司最近一年淨利潤低於3000萬元,這個通過率毫無參考意義。
據全景網·解讀新三板研究中心統計,今年上會的公司中最近一年歸母淨利潤低於3000萬元的有16家,其中僅2家公司過會,通過率12.5%。淨利潤最低的10家公司清一色未通過,包括3家3年複合增長率接近30%的軟硬件服務公司。
紅塔證券副總裁沈春暉認為,當前IPO審核核心理念包括三個方麵:實質性審核、風險導向和多因素綜合判斷。
實質性審核一定程度上是替不成熟的投資者對企業的“好”、“壞”作出判斷;風險導向是假設申報企業是“壞”的,竭盡全力將“壞”企業揪出來;綜合考量意味著如果申報企業無硬傷但有一定瑕疵,那麼體量大、前景好的公司更可能獲得通過。
從今年審核結果看,過會企業2016年平均歸母淨利潤是未過會企業的2.7倍。不考慮行業和其他因素,發行人淨利潤越高過會幾率越大。
如果發行人上會前最近一年淨利潤跨過3000萬元這個門檻,達到3000萬元-4000萬元,通過率會飆升到67.57%。當發行人最近一年淨利潤達到5000萬元以上,過會率是94.44%。
今年創業板發審會通過率低於整體水平,隻有77.31%(剔除暫緩表決、取消審核企業),但最近一年淨利潤達到1億元的16家發行人全部通過。
每次發審會之後,證監會在披露審核結果同時會公布發審委在審核會議提出的主要問題,這些問題不能代表審核全貌,但為理解發行人被否原因提供大致方向。
當前IPO實際上仍然存在盈利門檻,同時由於利益誘惑明顯,擬IPO企業體量離門檻越遠,進行盈餘管理的動機越大。具體到審核中,發審委的問題中雖然不會直接出現“體量過小”之類的字眼,但體量小會導致發行人很多行為如略有偏差看起來便非常“可疑”。
如果上會前最近一年的淨利潤規模過小,而最近一期收入和淨利潤有出現大幅增長,那麼關於財務操縱嫌疑的問題幾乎不可避免,具體會表現在很多方麵:毛利異常、關聯交易、主要客戶情況、成本費用變化,甚至到研發支出、員工人數和薪酬等等。
例如,日豐電纜2015年淨利潤2310萬元,2016年上半年業績大幅增長,被要求解釋增長原因、成本和毛利高於同行的原因、境外銷售增長的原因。
發行人被否決通常是發審委對多個複合因素綜合考量的結果,不同的問題往往相互關聯。對今年那些淨利潤低於3000萬元未能過會的企業,發審委提出的問題幾乎都可以回歸到規模過小、同時又不能完全排除財務操縱嫌疑這一共同點。
當前IPO受理立即預披露,一旦企業申報之後書麵材料便再也沒有溝通調整、“討價還價”再公諸於眾的空地。發審提速同時意味著被否決提速,對申報時機的拿捏需要更加謹慎。(經濟參考報)
附表:淨利潤低於3000萬擬IPO企業未過會原因分析
最後更新:2017-09-23 02: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