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9 返回首頁    go 搜狐


貨幣政策委員會秘書長解讀金融工作會議

16日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官網微信(紫光閣微平台)發表了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秘書長、研究員溫信祥的一篇文章。該文章對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進行了解讀。

文章指出,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透徹分析了當前我國金融業麵臨的主要風險。從內生和外生角度看,金融風險不僅來自金融領域,而且來自非金融領域。房地產風險、地方債務和國企債務高這三個方麵的金融風險,可以視為金融“客戶”帶來的風險,影子銀行資金運用也大量投向地方債務、房地產等領域,即使是這些“外生”的風險也有深刻的內部根源。

針對麵臨的金融風險形勢,這次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強化人民銀行宏觀審慎管理和係統性風險防範職責。加強金融監管協調,推進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加強金融監管問責。

文章指出,這是立足國情,吸收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各國監管改革經驗和教訓,提出適應未來金融穩定發展的監管理念和模式,是應對金融危機的重大措施,也是加強國家治理能力建設的重要步驟。對於金融監管,溫信祥在文章中詳細展開論述。

一是金融監管要有專業性。金融監管是一個專業性和技術性的領域,需要長期學習和經驗積累。我國是新興加轉軌經濟體,情況更為複雜。在金融機構綜合化、金融交易電子化、金融產品複雜化的背景下,必須適當分離監管與發展職能、適當分離監管規則製定和監督檢查職能,平衡好金融創新和加強監管的關係,加強監管能力建設,提高監管專業水平。

二是金融監管還要有統一性穿透性,把所有金融業務納入監管。隨著各種新型金融業態在體製內外、線上線下迅速發展,現行金融分業監管體製下存在的監管空白、監管交叉、監管套利及目標衝突等問題日趨凸顯。金融分業監管以機構監管為主,而且隻監管有牌照的機構,其結果導致大量的無牌照,但實際從事該類業務的機構監管“無人認領”。這就相當於交通警察不管無照駕駛行為。比如網絡借貸P2P其實質是民間借貸網絡化,但是遲遲缺乏主動監管,直到央行牽頭出台互聯網金融有關意見並報國務院批準後才明確監管部門。此時網絡借貸P2P已經出現很多問題了。

三是要強化人民銀行宏觀審慎管理和係統性風險防範職責。在服務實體經濟和防範係統性金融危機方麵,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政策都不可或缺。傳統上單個金融機構、產品的風險可以明顯界定為微觀風險,主要依靠微觀審慎監管和行為監管。但是隨著金融創新和影子銀行的爆發式發展,許多產品及機構跨越銀、證、保和實業,需要引入功能監管。由於單個機構和產品的風險可能經過發酵和反饋演變成為係統性的宏觀風險,因此需要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壓實監管責任。從防範係統性金融風險角度看,中央銀行作為最後貸款人,負有提供市場最後流動性、防範係統性金融風險的責任。宏觀審慎管理連接宏觀金融調控和微觀經營行為,協調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政策,是實現“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的重要舉措,在貨幣政策從數量型向價格型調控轉換過程中也是貨幣政策有效傳導的重要保障。如果不能及時獲得監管數據和信息,可能製約中央銀行對整體風險的識別和判斷。從信息掌握和傳遞來看,問題主要在於央行向金融機構“最後一公裏”的監管是否到位。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並將辦公室設在央行將較好解決這個瓶頸問題。

四是要加強金融監管和政策協調。關於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組合選擇,從美國的經驗來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前是“寬鬆的貨幣政策+放鬆金融監管”,應對危機時是“超級寬鬆的貨幣政策+強化金融監管”,而目前則逐步進入“貨幣政策正常化(緊)+放鬆金融監管”。美國的強監管是危機倒逼的。我國金融宜選擇“穩貨幣+強監管”,這個組合可能在控製金融風險的同時,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大支持。強監管不但有利於國內去杠杆,還有利於緩解跨境資本流動壓力。微觀金融監管重在合規,重在執行資本標準。對合規來說,猶如執行“八項規定”,要發現一起處理一起。資本標準要“實質重於形式”,要穿透,要有壓力測試,未雨綢繆,防範於未然。繼續執行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把住貨幣總閘門,保持流動性基本穩定,從服務實體經濟來看,貨幣政策從金融體係傳到實體經濟,需要經過貨幣政策到金融監管政策、再到金融機構內部風險管理政策多道關卡,也是需要金融監管配合的。

五是要避免把微觀金融監管職責推卸給貨幣政策。從宏觀和微觀角度看風險,本次會議提出要防範係統性金融風險,就是指宏觀風險。會議指出要加強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責任,壓實監管責任,就是要避免把任何微觀金融風險和市場波動都誇大成為宏觀金融風險。金融監管並非隻是應對“剛性兌付”類的消除微觀風險,並不能保證所有微觀機構或產品都是安全的,而是要求“買者自負”,正常的市場波動也是價格機製發揮作用的形式。特別是由於機構和產品的風險最終都將體現為流動性不足的風險,要避免因個別機構和產品缺乏流動性倒逼央行流動性供給。保持流動性的基本穩定是針對銀行體係而言,並非針對微觀主體。金融監管部門要督促金融機構加強流動性風險管理,定期進行壓力測試,提前做好風險應對預案,堅持穩健經營,避免“規模偏好”和“速度情結”。

最後更新:2017-08-16 16:32:15

  上一篇:go 煤炭價格平穩運行 低熱值煤受追捧
  下一篇:go 國家發改委批複首批17個重點采煤沉陷區治理工程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