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1
搜狐
急!“微信綜合症”發作了,誰有藥!
我們加個微信吧!”
這是當下兩個初識陌生人之間最常見的對白,而這句話放在以前則是“我們交換一下名片吧”或者“我們留個電話號碼吧”。很顯然,微信已經成功地取代了名片和手機號碼的地位,它代表著我們日常的社交和重要的聯係方式。
如果這時候其中一人回答:“我沒有微信。”那麼這個人或將迎來另外一個人鄙夷的眼神,因為在今天,多數人會認為不使用微信的人是落伍的、與時代脫節的。
的確,從微信長期霸占著APP榜單下載量第一的寶座就可見一斑。據最新的報告,微信月活躍用戶達到了驚人的9.63億,並且一半以上的用戶使用微信時長超過90分鍾。一個更恐怖的數據表示,微信占據了中國手機用戶近30%的使用時間。
種種數據表明,微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越來越重要的“工具”,它從社交功能起家,不斷擴展其它功能,比如購物、內容、打車、支付、外賣等等,這些逐漸豐富起來的功能讓微信成為了一個無所不能的超級工具。它逐漸滲透進我們的生活,就像陽光、空氣一樣,成為我們賴以生存的一部分。
可是,我們每天如此安穩地使用著微信的同時,有沒有想過如果微信突然消失了會怎樣?
8月21日下午,這個猜想在現實中初步演習了一遍。當天,微信突然出現大麵積故障,多個功能無法使用,包括公眾號、支付、搜索、小程序、分享等功能,,雖然微信在較短時間內恢複正常,但受到影響的用戶卻很多。
如果微信突然消失……
微信的slogan是“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的確,微信在成為超級APP和封閉的生態係統時,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每當我們起床,第一件事情往往是查看微信,點開聊天界麵的所有紅點,一個個進行了回複之後才安心,接著便是瀏覽朋友圈,對自己喜歡的話或者圖片點讚、評論。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上的事情,大部分人都會通過微信來進行通知以及安排。在閑暇時間,我們會打開公眾號翻閱自己喜歡的文章,瀏覽身邊甚至國家發生的事情。而在外麵,我們已經習慣了不帶錢包的生活,結賬的時候,我們會掏出手機,打開微信掃一掃進行付款;過年的時候,我們也不再熱衷與看春晚,而是在微信上互發紅包、互搶紅包。
微信正在張開觸手,滲透進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我們也開始習慣了事無巨細都使用微信的生活。如果這時候微信徹底消失了,我們一定會不知所措、慌亂不安。
當我們起床想要查看今天學習或者工作上的安排,想要和其他人聊天、發祝福時,卻發現微信打不開了,這時,我們就像失去了溝通與說話的能力一樣,無法與人交流;當我們想要查看朋友圈或者公眾號時,卻發現一片空白,我們就像與世隔絕一樣,無從知曉身邊以及遠處發生的事情;當我們走進便利店準備付款的時候,卻使用不了微信支付,隻能默默地放下商品離開便利店。我們也無法像往常一樣通過微信叫車、叫外賣、買電影票、火車票、交水電費等等。
雖然這些功能在移動互聯網上也有其它的替代品,但是就像那句話,“當你真心愛過一個人,分開了!然後你會很難再去愛上別人!”微信就是這個讓你“愛上的人”,因為你已經習慣了它的一切,對它形成了依賴,一旦它消失了,你不僅會感到空虛,還會失去生活的基本能力。
微信正在支配我們的生活
幾乎所有人都患上了“微信綜合症”,我們總是期待著手機振動的那一刻,然後迅速地打開微信,看看到底是誰找我;如果手機長期沒有消息,我們就會胡思亂想,是不是調了靜音?是不是微信後台關了?是不是我聽漏了一次振動?總之,就算微信上沒有消息傳來,我們也會時不時地打開微信,期待有人發消息過來,如果沒有,我們就會感到落寞和孤獨。
沒錯,微信首先支配的就是我們的社交生活。它改變了我們的社交方式,從線下轉移到了線上,似乎是讓我們的社交圈子擴大了無數倍,其實是讓我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拉越遠。很多人習慣了在微信上聊天,從而減少了出來碰麵的機會;就算出來聚會,許多人往往圍在一桌子上卻低頭聊微信。
微信自2014年推出支付功能後,便逐漸地取代了我們的錢包。我們會習慣在微信上轉賬、把錢存在微信裏麵,出門靠微信付款、過年通過微信發紅包,微信讓我們與現金逐漸絕緣,也支配了我們的經濟生活。我們不能沒有微信,因為沒有微信就無法使用金錢,我們將會寸步難行。
微信不僅接管了我們的社交活動,還接管了我們的錢包。
微信的啟動畫麵是一個人站在太空中孤獨地眺望著遠處的地球,而微信帶給我們的何嚐不是孤獨和空虛呢?我們喜歡在朋友圈中窺視其它人的生活,又或者在朋友圈中炫耀自己的生活,這二者的背後無疑都是一種孤獨的宣泄。
其實,我們都患上了一種叫“微信綜合症”的病。
請慢慢地減少對微信的依賴,不要讓生活的每一部分都被微信滲入,不然微信一旦宕機,我們又將慌不擇路、無所適從。
這種叫“微信綜合症”的病,得治!
作者:何璽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推出“不常聯係人”功能背後,微信已成商業社交的基礎設施
騰訊無關新零售?NO!這隻企鵝其實做的很隱蔽
移動支付下半場:螞蟻金服要警惕騰訊翻盤?
最後更新:2017-08-22 11:4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