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757 返回首頁    go 搜狐


新能源合資不受限或致國內鋰電失去保護傘 外資電動車入華“狼來了”

6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發布了《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7年修訂)》(以下簡稱新《目錄》)。《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傳統汽車的股比放開沒有出現在新《目錄》中。不過新《目錄》明確,從2017年7月28日開始,外商在華建立生產純電動汽車整車產品合資企業將不受兩家的限製。

此外,《證券日報》記者觀察到,與此前發布的《目錄》相比,新《目錄》不但取消了對動力電池的股比限製,也進一步加大了鼓勵外商在動力電池方麵的投資力度。這也意味著國內動力電池生產企業不再受到政策的保護,中國動力電池市場將進入更加市場化的競爭狀態。

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未來勢必會有更多的外資企業在中國合資生產純電動汽車。一方麵會加快我國純電動汽車的技術提升,另一方麵自主品牌在這一領域形成的優勢將很快被打破,國內純電動汽車領域將遭遇“狼來了”。

合資電動車企不受名額限製 外資電動車入華“狼來了”

在外商投資準入方麵,新《目錄》對於汽車領域明確指出,汽車整車、專用汽車製造:中方股比不低於50%,同一家外商可在國內建立兩家及兩家以下生產同類(乘用車類、商用車類)整車產品的合資企業,如與中方合資夥伴聯合兼並國內其他汽車生產企業以及建立生產純電動汽車整車產品的合資企業可不受兩家的限製。

可以看到,新《目錄》中放寬了對於新能源汽車合資公司的限製。而在傳統燃油車合資公司方麵,盡管外界議論紛紛,但《目錄》一直堅守。新《目錄》仍然限製外資企業在華建立兩家及兩家以下生產同類整車產品的合資企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有26家合資車企的股權比例為50:50;7家車企股比在51:49至68:32之間。

事實上,此前純電動汽車合資企業不受兩家限製就已經有了實踐,例如江淮大眾純電動汽車合資項目順利獲批。

值得一提的是,新修訂的《目錄》中,對於汽車電子總線網絡技術以及電動助力轉向係統電子控製係器方麵的外商投資不在限製於合資形式的投資。這表明,未來政策允許外商以獨資的形式在汽車電子裝置方麵的製造和研發,這將顯著有利於細分龍頭企業以合資模式引進或升級國外先進技術,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逐漸擴大以及充電樁等配套設施的逐步完善,更多的外資企業為打開中國市場,將在中國尋求合資夥伴,組建純電動汽車生產整車生產企業。未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上,將會湧現出更多的純電動汽車合資生產企業。

鼓勵外商投資動力電池 國內電池廠商麵臨衝擊

此外,新《目錄》中,關於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製造方麵的鼓勵政策也與老版本發生了很大變化。

記者發現,兩部委移除了能量型動力電池以及電池正負極材料兩方麵的外商投資和相應的技術以及股比限製,增加了有於燃料電池方麵的外商鼓勵投資。這樣一來,新《目錄》不但取消了對動力電池的股比限製,也進一步加大了鼓勵外商在動力電池方麵的投資力度,未來外資動力電池企業將獲得獨資公司設立的生產許可。

事實上,對於解除外資動力電池企業的限製,在今年6月初就已經初露端倪。記者注意到,在6月2日工信部發布的2017年第五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中,江蘇常隆旗下的三款搭載著AESC錳酸鋰電池的新能源客車進入推薦目錄,上市銷售後能夠獲得相應的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

在外界看來,江蘇常隆旗下的新能源客車能夠進入推薦目錄,意味著國內動力電池對外資限製的解除,中國動力電池生產企業不在受到政策的“保護”。而新《目錄》中取消對動力電池股比的限製後,中國動力電池市場將進入更加市場化的競爭狀態

(原標題:新能源合資不受限或致國內鋰電失去保護傘 外資電動車入華“狼來了”)

最後更新:2017-07-03 03:11:10

  上一篇:go 上半年約7起投資者索賠案結案 京天利拒賠3905萬元提起上訴
  下一篇:go 保健科技股力挽狂瀾 美股上半年表現四年來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