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2
搜狐
新藥投資現“進口”熱潮 資本探路產融結合
新藥研發成功率不足12%。
出海拿下新藥研發項目,引進中國市場孵化,成了一大熱潮。
在牽手加拿大上市藥企Prometic之後,日前,融昱資本合夥人、仁壽藥業法人代表龍宇翔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雙方協議已經簽署,投資邏輯也定下來了,進入中國市場和臨床的時間表我們正在溝通。我們不是購買,而是共同開發中國市場,未來還要進一步合作。”
據了解,雙方合作的是Prometic公司首個治療類重點開發藥物PBI係列。根據協議,Prometic所研發的PBI-4050、PBI-4547、PBI-4425的中國大陸地區(不包括香港、澳門、台灣)生產銷售專利權授予融昱資本相關方,並最終實現PBI係列藥物在中國大陸地區的研發、生產、銷售以及商業化。
此時恰逢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19日宣布,中國正式成為國際人用藥品注冊技術協調會成員,英文簡稱ICH。這將有利於推動中國藥品研發和注冊與國際規則逐步接軌,全球創新藥在中國獲批的速度也有望提升。
即便如此,新藥研發成功率很低,產品上市還要麵對市場需求、招標采購、醫保支付準入等考驗。而隨著資本的熱逐,創新藥物估值水漲船高,投資風險高企。
投資機構“進口”新藥項目
資料顯示,PBI係列屬於1.1類小分子藥物,主要適應症為糖尿病、腎病、代謝綜合征、肝肺纖維化等多個領域,其中特發性肺纖維化、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腎髒並發症、2型糖尿病代謝綜合征已經完成臨床1、2期的試驗。
而仁壽藥業是融昱資本投資的一家集中藥研發、生產和銷售為一體的現代化高科技醫藥企業。記者獲悉,融昱資本近日已完成了對該公司的收購,由融昱資本執行合夥人龍宇翔擔任仁壽藥業法人代表及執行董事,全麵參與仁壽藥業的公司管理工作。
龍宇翔坦言,新藥研發有三大特點:首先是成本高。新藥研發的平均總成本從1970年的2億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25億美元。其次是周期長。美國製藥企業的新藥品種從發現到上市需要10-15年時間。最後是成功率低。平均進入藥物開發管線的5000-10000個先導化合物中,隻有一個能最終獲得監管部門的新藥批準。
“新藥研發成功率不足12%,投資的一個難點在於投資風險難以量化,機構隻能是基於自己的專業判斷、自身能力的評估以及對政策的解讀來進行投資。”他說。
資本跟藥企共同開發、完成市場化的產融結合模式,是降低風險的一大嚐試。
根據協議安排,仁壽藥業與Prometic公司將共同成立合資公司,並使其成為PBI係列的知識產權所有主體。Prometic公司以技術占股形式擁有合資公司的75%股權,仁壽藥業出資3300萬加元占有合資公司的25%股權。
合資公司成立後,仁壽藥業將作為PBI係列藥物的持證人,發揮其在國內醫藥領域擁有的產業資源,承接PBI係列藥物的落地,完成PBI係列藥物的新藥研製試驗和申報注冊、生產、銷售等,最終實現該係列藥物在中國區的商業化。
在該項目投資資金的籌措上,融昱資本則與仁壽藥業成立專項基金,由該專項基金獲得仁壽藥業相應股權。據了解,此次發行基金所籌資金專項用於支付PBI技術引進所產生的費用,因此在對PBI技術的投資中,仁壽藥業實際上是部分出資,其他部分由融昱資本所發行基金補齊。
融昱資本管理合夥人孔輝認為:“基於目前國內比較薄弱的醫藥工業基礎,選擇與海外藥企進行技術合作就成為快速滿足國內藥品需求的捷徑。”
估值或存在泡沫
引進海外新藥已經是各路資本的共識。
龍宇翔告訴記者,相比之下海外資產研發體係完善、技術先進、在研藥物眾多;可選擇優質資產多,估值相對較低;品牌知名度高,理念先進;借機可拓展國際市場。
“國外明星產品出來之後股價是隨之上漲的,但國外市場有比較好的調節機製,泡沫相對較少,一、二級市場價格倒掛是必然的。而中國一類新藥投資發展時間短,信息不對稱,對新藥的發展趨勢、政策的解讀等都不足,估值會有泡沫。”他說。
不過,去年全球創新藥的成績並不如意:截至去年12月23日,美國FDA僅批準了21個創新性新藥,這一數字創下了2008年以來的新低。其中,業績亮眼的吉利德多款腫瘤藥物II/III期臨床失敗;默沙東一項DPP-4抑製劑的大型臨床不得不終止;百時美施貴寶最依賴的免疫療法藥物Opdivo落敗於非小細胞肺癌的一線治療研究之中。
而國內新藥研發標的則在逐步增多並受到熱捧。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4月初,我國已經是世界上開展臨床試驗數量第二多的國家,僅次於美國。
圍繞鼓勵新藥研發也釋放了政策紅利。2015年以來,在藥品審批改革上推出藥物臨床試驗數據自查、嚴格界定創新藥、加速新藥審評審批、試點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製度並建立醫保目錄動態調整機製等措施,為技術含量高的創新藥及相關研發服務開辟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相關標的估值則普遍在10億以上,再鼎醫藥、信達生物、思路迪、康方生物等最新一輪的融資額都超過一億美金。
啟明投資主管合夥人梁宇表示:“新藥研發投資按照現在的價格有點貴了,最近幾個月很多人都不投新藥了。投新藥被批的機會也不高,退出還要按照每年4%的費用,很多Pre-IPO投資者退出也成了一個問題。”
仙瞳資本高級副總裁、執行合夥人劉靖龍進一步指出:“新藥研發本土項目麵臨技術、市場壁壘,從研發端、學術端出現的優質標的太少,華人科學家的項目利用中國的臨床資源和市場來落地是一個好的途徑。其實可以采用多臨床的方式,加快藥物研發的時間、降低臨床的成本、做跨境的布局。”
(原標題:新藥投資現“進口”熱潮 資本探路產融結合)
最後更新:2017-06-25 17: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