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57 返回首頁    go 搜狐


合資券商新設名單生變 3家匿跡7家新增!破魔咒待觀察

在國內券商牌照已然炙手可熱的大背景下,券商牌照新設素來備受市場關注。

然而,證監會最新披露的信息卻顯示,在新設申請排隊候審的合資證券公司名單中,去年一直處於排隊狀態的3家擬新設公司卻突然沒了蹤影。

券商新設再新增7家

中國證監會官網最新公布的信息顯示,截至9月22日,共有18家合資證券公司正在排隊申請設立。其中,陽光證券、粵港證券已經完成“受理”環節的審核,進入“第一次反饋意見”環節。

券商中國記者梳理發現,近一年來新增的排隊券商共有7家,分別為方圓證券、瀚華證券、珠江證券、華海證券、恒暉證券、澳海證券以及華勝國際證券。其中,華海證券、恒暉證券、澳海證券和華勝國際證券的申請材料早先已被證監會接收,華勝國際證券在8月剛剛加入新設申請隊伍。

今年以來,國務院已先後兩次對包括證券業在內的金融業對外開放事宜提出要求,證券業的對外開放步伐正在加快。

在CEPA((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框架下,先後已有華菁證券、申港證券、匯豐前海證券以及東亞前海證券4家合資券商先後獲批並已先後設立,目前華菁證券、申港證券已開始正式營業。

根據《落實CEPA補充協定十有關政策進一步擴大證券經營機構對外開放》的具體指引,符合設立外資參股證券公司條件的港資、澳資金融機構分別按照內地有關規定在上海市、廣東省、深圳市各設立一家兩地合資的全牌照證券公司,港資、澳資合並持股比例最高可達51%,內地股東不限於證券公司。

不同於此前合資券商僅可獲得投行單一牌照,CEPA框架下的這些新設券商已可獲得4項牌照,開業一年後可申請全牌照。比如,方圓證券擬經營範圍包括:證券經紀、證券投資谘詢、證券承銷與保薦和證券資產管理。瀚華證券和華海證券的經營範圍則包括經紀、自營、證券承銷與保薦、資產管理。

這些新增的待設券商背後也不乏牛人輩出。比如華海證券其擬第一大股東是內資企業青島瑞源,俞敏洪、盛希泰的洪泰基金也或涉足相應股份。

據報道,珠海證券背後的牽頭方是朱孟依家族旗下合生創展、珠江投資等公司所構成的“合生係”,原農業銀行公司與投行業務部總經理張軍洲已離職加盟合生係,參與珠江證券的籌備工作。

另有未經證實的消息指,澳海證券背後的大股東為著名私募中科創。

恒贏證券等3家暫退出排隊

在這18家排隊券商中,有3家以往在名錄上的券商已經消失不見。

首先是恒贏證券。過往名錄表顯示,恒贏證券申報受理於去年8月12日,而在7天後還進行了一次材料補正。

公開資料顯示,恒贏證券的股東包括恒大地產、眾安在線和香港的萬贏證券。眾安在線和萬贏證券的控股股東都是歐亞平。

其次是廣東粵港證券,其是“粵港合資全牌照證券公司項目”下成立的廣東省第一家粵港兩地合資證券公司,港資持牌金融機構尚乘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出資2.5億元,占51%股份,廣東蓉勝超微線材股份有限公司出資1.5億元,占30%。

廣東粵港證券申請的業務範圍包括了全國範圍內投資銀行、資產管理、互聯網金融平台、財富管理等,通過創新業務模式,主要服務中概股回歸及內地企業到境外上市將不再需要通過國外券商,省去中間通道環節,有效降低企業上市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排隊券商中還有一家粵港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雖然兩家公司有些重名,但不同於“廣東粵港證券”由港資控股,“粵港證券”股權結構中粵財控股將認購14億股,持股占比40%,為粵港證券第一大股東;泓景投資認購7億股,持股占比20%;保利物業、高信證券、恒明珠證券、偉祿美林證券均認購3.5億股,持股占比均為10%。不得不說的是,粵財控股為國有獨資公司,實際控製人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要服務廣東自貿區建設。

橫琴海牛證券也是“消失”的3家券商之一,關於橫琴海牛證券的公開信息很少,該券商擬落戶珠海橫琴自貿區。“橫琴”指的是中國國家級開放新區——珠海橫琴新區,而“海牛”也是被俗稱為“美人魚”的一種珍稀海洋哺乳動物。

上述3家券商的去向目前暫不清楚,為何突然不見蹤影原因也不得而知。不過,上海一家中型券商非銀分析師認為,由於CEPA項下的券業對外開放也正成為民營資本搶灘證券業的捷徑,監管審批也非常謹慎。不排除一些券商涉及材料修改、優化材料的可能。

合資券商難以做大的痛點在文化

從首家合資券商——誕生至今已有22年,目前國內已有的合資券商也有10多家。但無例外的是,業務規模總是做不大,實力基本上都難以進入國內券商第一階梯,與入股的外資券商在境外的名氣和實力難相匹配。

更有甚者,合資券商的困境從誕生之初便伴隨始終。而這幾年,隨著合約的到期,外資機構續約的很少,不是選擇撤回投資,就是另尋合作對象。

比如中國加入WTO後首家合資券商——財富裏昂證券,隨著裏昂證券的退出,該公司也已更名並成為一家純中資券商——華信證券。同樣的情形還有海際大和證券,隨著大和證券的不續約退出,海際大和證券已沒了外資股東,更名成了海際證券。

而一度因大投行業務異軍突起的中金公司,現在外資投行摩根斯坦利已撤資,轉頭找到了華鑫證券,成立了新的合資券商——摩根斯坦利華鑫證券。

除此之外,現在已明確披露外資不再續約或撤出的合資券商還有瑞信方正證券和第一創業摩根大通證券。

目前除了瑞銀證券等少數券商擁有全牌照外,東方花旗證券、中德證券、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等合資券商多是單一投行業務牌照。這些券商受政策掣肘、文化磨合等因素影響,盈利能力在行業並不顯眼。

不僅如此,新設立的合資券商到目前也未跳出上述魔圈。去年獲批的申港證券、華菁證券目前業已開張一年,但其經營狀態尚未體現足夠的競爭力。據記者了解,兩家券商仍在定位摸索中。

申港證券落戶上海自貿區時期盼的優惠政策遲遲沒有到來,各項業務仍在儲備階段。背靠華興資本的華菁證券,在開張時就請來了魏山巍、王錦海、鄧浩、穆啟國四大勐將分別坐鎮投行、資管、固收、經紀和研究所。但由於研究所定位一級市場,穆啟國不久後加盟西部證券。華菁證券在固收領域發力較快,據wind數據在今年前三季度資產支持證券總承銷榜中排名第27位(包括銀行),共計承銷50.51億元。但到目前為止,華興資本在並購、IPO等領域的資源優勢並未在華菁證券身上得以展現。

一家新設券商的相關人士認為,對於新成立的合資券商而言,清晰的定位非常重要。此外,就是人員的磨合。“新券商的人都是從其他各個券商挖過來的,他們都各自適應了原來的文化,新的券商要重新把他們聚攏在一起,這是一個難點。”

該人士還指出,雖然新設券商開業時就可擁有四大牌照,但是在展業過程中一些小業務牌照還要一個一個去申請,“花時間花精力”。人員、係統都要重新配備,這些都是新券商不比老券商的地方。

盡管合資券商在中國的展業廣受詬病,但仍然有一波新設券商前赴後繼。未來,這些新設券商能否發揮各自特色,在中國的券業催生鯰魚效應,仍需拭目以待。

最後更新:2017-10-01 08:03:40

  上一篇:go 流動性新規延緩基金新發:節前基金發行低迷 節後或井噴
  下一篇:go 旅遊市場黃金周將接待近7.1億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