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
搜狐
今年減負萬億元 探索企業投資項目承諾製改革
稅費負擔過重、審批多頭,這些一直是企業家在經營、投資中最為“頭痛”的地方,也是管理層一直努力解決的問題。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意見中的很多內容圍繞為企業減負展開。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簡政放權極大地減少了政府對市場的幹預,為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保駕護航,降低了企業的辦事成本,提高了企業的辦事效率。
企業稅費負擔明顯下降
意見提出,要建立完善涉企收費、監督檢查等清單製度,清理涉企收費、攤派事項和各類達標評比活動,細化、規範行政執法條件,最大程度減輕企業負擔等。
其實近年來,政府大規模減稅降費重拳頻出,企業稅費負擔有了明顯下降。按照《政府工作報告》部署,今年政府已經推出多項減稅降費措施,兌現全年為企業減負萬億元承諾。
具體而言,在減稅方麵,包括簡化增值稅稅率結構、擴大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的小型微利企業範圍等政策;降費方麵,取消城市公用事業附加等基金,授權地方政府自主減免部分基金;取消或停征41項中央設立的行政事業性收費等。
此前許多企業反映,各種收費項目繁多、征收不夠規範,加重了企業負擔。
而目前收費項目已經建立清單。記者注意到,財政部門戶網站首頁上開設了“全國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業性收費目錄清單”專欄,將全國31個省區市設立的收費項目和中央設立的收費項目全部納入“一張網”公示。公布內容包括政府性基金、行政事業性收費、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三個目錄清單。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介紹,經過持續清理規範,中央設立的行政事業性收費由185項減少至51項,其中涉企收費由106項減少到33項;政府性基金由30項減少到21項。各省區市設立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平均約14項,其中涉企收費平均約3項。總體來看,政府性收費項目已大幅減少,企業繳費負擔明顯減輕。
最能印證政府降負力度的還是財政收入的變化。今年1~8月以來,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的非稅收入18005億元,同比僅增長0.1%。8月當月數據顯示,非稅收入1745億元,同比下降22.5%。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馮俏彬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今年減稅降費規模超過萬億元,其中降費占比60%以上,這是非稅收入增幅下降的主要原因。她認為,前8月累計非稅收入同比增長隻有0.1%,這說明政府進一步清理規範涉企收費,有利於優化財政收入結構,減輕企業負擔。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8月發布的《降成本——2017年的調查與分析》報告也顯示,近三年樣本企業納稅總額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均值為5.3%,呈下降趨勢。就稅費負擔主觀感受而言,51.5%企業認為稅費負擔“合理”。
事前審批轉向事中事後監管
此次意見專門指出,以市場主體需求為導向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企業投資項目高效審核機製,支持符合條件的地區和領域開展企業投資項目承諾製改革探索。
企業投資領域是審批重點和改革難點。記者注意到,為充分激發企業投資活力、營造公平開放的企業投資環境,去年發布的《關於深化投融資體製改革的意見》指出,在一定領域、區域內先行試點企業投資項目承諾製,探索創新以政策性條件引導、企業信用承諾、監管有效約束為核心的管理模式。目前多地已開始試點。
汪玉凱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過去對企業投資有較多限製,現在為了給企業投資提供巨大的便利,政府將“事前審批”轉向“事中事後監管”,便於提高企業投資積極性,也有利於企業抓住市場時機。他認為,隨著政府政務信息化增強,政府的監管能力提高,也能夠及時發現違反承諾的企業投資項目。
(原標題:今年減負萬億元 探索企業投資項目承諾製改革)
最後更新:2017-09-29 03:4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