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6
搜狐
員工持股變了味 看它怎麼淪為上市公司“接盤俠”
曾被譽為“造富機器”的員工持股計劃,不僅公司和員工喜歡,投資者也十分追捧,目前卻慢慢“變了味道”。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將員工持股變為股東減持套現的接盤工具、定增募資的資金渠道,甚至有公司將其當作市值管理的手段隻為拉抬股價,逐漸偏離了員工持股參與公司成長共享發展利益的初衷。
業內人士表示,對此類現象應該嚴加監管,讓員工持股回歸初衷。值得注意的是,越來越多投資者已關注到員工持股的變化,已從過去的熱捧開始回歸理性。
屢成股東減持套現“接盤工具”
自減持新規發布以來,大股東減持變得更加謹慎,如何完成套現又不對股價造成大幅影響,成為很多上市公司大股東考慮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利用員工持股計劃接盤的方法正被越來越多上市公司選用。
7月25日午間,楚江新材發布公告稱:
控股股東安徽楚江投資集團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430萬股,受讓方為楚江新材第二期員工持股計劃,減持均價為14.89元/股。此次減持隻是安徽楚江投資集團減持計劃的一部分,根據楚江新材7月30日晚發布的公告,安徽楚江投資集團擬在半年內減持不超過總股本5%的股份。
除了楚江新材,朗姿股份7月21日晚公告:
2017年7月20日,公司控股股東申東日先生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240萬股,受讓方為2016年度員工持股計劃,減持均價11.58元/股。
信立泰6月1日公告稱
控股股東信立泰藥業當天以大宗交易減持了1230萬股,購買方是為員工持股計劃設立的國聯信立泰1號定向資管計劃,交易價格為28.44元/股。
此外,還有越來越多的員工持股計劃正在準備加入。如嶺南園林7月5日晚間公告,公司控股股東尹洪衛計劃在公告發布之日起15個交易日後的6個月內,以大宗交易的方式減持不超過828萬股,受讓方為公司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掌趣科技6月20日晚公告,實際控製人姚文彬擬自6月20日至12月20日通過大宗交易方式,向公司擬設立的員工持股計劃轉讓不超過5200萬股股票。
此外,新研股份、洽洽食品、瑞豐光電等發布的員工持股計劃也表示,不排除通過大宗交易通道定向受讓公司實控人/其他股東持有的股票。
深圳一位資深私募人士表示:以前也有員工持股計劃接盤大股東減持,但明顯沒有如今這麼密集。以前減持套現比現在容易得多,因此大股東出讓股份給員工持股計劃的目的比較簡單,基本上就是讓渡利益給員工實行股權捆綁。減持新規出來後,大股東以往種類繁多的減持手段大幅減少,員工持股接盤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根據減持新規,大股東以大宗交易方式減持股份的,在任意連續90個自然日內減持股份的總數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2%,且受讓方在受讓後6個月內也不能轉讓其受讓的股份。
“員工持股計劃一般有12個月的鎖定期,鎖定時間較外部大宗交易商更長,有利於抵擋短期股價波動帶來的壓力。”
一位不願具名的華南券商投行人士說,在當前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員工持股接盤,也能平抑股東減持對股價帶來的負麵影響,減少對二級市場價格的衝擊。
今年逾半數員工持股已被套
上述已實施員工持股計劃接盤大股東減持的案例中,還未出現員工被套的情況。如楚江新材8月3日的收盤價為16.78元,員工持股計劃已經浮盈12.7%;朗姿股份同一天的收盤價為13.11元,其員工持股計劃浮盈13.2%;信立泰3日的收盤價為31.92元,其員工持股計劃浮盈12.2%。
廣州一投資公司總監認為:從目前的接盤案例來看,大股東減持時往往會給予較高的折價,員工持股計劃因此有了一定的安全墊。大股東將減持的股份拋給員工持股計劃,實質是把以往由散戶承擔的拋壓扔給員工承擔。但鎖定期內一旦股價下跌,員工持股計劃就可能被套,成為“接盤俠”。
不過,員工持股計劃被套的情形並不鮮見。中國證券報記者統計數據發現:
今年以來截至8月2日,A股上市公司共完成99起員工持股計劃,其中有53家目前是浮虧狀態,占比高達53.5%,浮虧比例超過20%的也並不鮮見。
以智慧鬆德為例,今年3月25日完成員工持股計劃,購買均價為16.41元,加上公司7月底實施的每10股派現0.4元的分紅後,仍較8月2日的收盤價10.15元浮虧38%。
今年部分員工持股計劃浮虧情況
一邊是超過半數的員工持股計劃被套,一邊仍是滔滔不絕的員工持股計劃發起。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共有120家公司發布了設立員工持股計劃的董事會預案,跟去年同期持平。但從月度數據來看,今年上市公司設立員工持股計劃的熱情明顯比上年更高,今年6月和7月,發布董事會預案的公司家數分別為23家個14家,而上年同期則是19家和11家。
前述私募人士介紹:員工持股計劃的設立跟二級市場股價有較大關聯。當股價較低時,往往是員工持股設立的高峰期。近期有部分上市公司發起設立員工持股計劃,除了覺得股價處於低位外,不排除有方便大股東減持套現的目的。
此外,員工持股計劃正逐漸成為上市公司進行市值管理的工具,也是今年員工持股熱情不減的原因之一。“今年很多上市公司二級市場股價表現低迷,有上市公司為了拉抬股價,就配合設立員工持股計劃。”該私募人士介紹,以前員工持股比較受投資者追捧,一出台就往往會吸引投資者買入,帶動股價上漲,因此成為上市公司進行市值管理的重要工具。
“現在有公司純粹為了市值管理而發起員工持股計劃,已經逐漸偏離了員工持股的本意。”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教授認為,員工相比普通投資者天然具有信息優勢,尤其是公司高管,僅為拉抬股價而濫用員工持股對普通投資者並不公平,“一旦公司因業績下滑等因素導致股價大跌,受損的不僅是公司員工,還有廣大投資者。”
讓員工受益理念不能變
除了充當大股東減持套現的接盤工具,以及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具以外,員工持股還是不少上市公司定增募資的資金渠道。如華光股份在吸收合並無錫國聯環保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的定增方案中,發行對象就包括公司2016年員工持股計劃,包括高管在內的1174名員工合計認購了855.67萬股,總金額1.18億元;高盟新材6月底完成的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並配套融資的並購中,定增融資的對象之一就是公司的員工持股計劃,共向員工融資1.12億元。
“目前定增市場洗牌仍在繼續,隨著參與機構的減少,上市公司定增募資的難度將會加大,預計員工持股計劃以後會越來越多的成為上市公司募資的對象。”上述券商投行人士認為,員工更了解公司情況,因此對一些較好的項目往往參與熱情較高。但隨著定增定價套利空間的慢慢消失,如何讓員工持股不被套將成為很多上市公司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一直以來,不少二級市場投資者視員工持股計劃的持股價為重要的投資參考,其邏輯是上市公司不會輕易讓自己的員工虧錢,否則持股計劃將失去激勵意義。”前述私募人士介紹,所以不少投資者認為,隻要買入價接近或低於員工持股價,就有可能搭上牛股順風車,“但從今年至今逾五成員工持股被套來看,員工持股計劃‘造富機器’的光環正在褪色。”
“這也是投資者逐漸恢複理性的結果,當員工持股被越來越濫用後,自然也會遭到市場‘用腳投票’。”該人士表示。
劉俊海教授指出:員工持股計劃的初衷是通過員工持股,激發員工工作熱情,增強企業凝聚力,讓員工真正參與公司成長並共享成長利益。但從目前情況來看,員工持股計劃確實已經變了味道,投資者需要更加理性看待,監管部門也應加強監管,讓員工持股回歸應有之義。
深市某上市公司董秘表示:未來員工持股仍將是許多上市公司將會采用的激勵方式,隻不過目的可能更加複雜而已。不管員工持股目的再怎麼複雜,讓員工受益應該是眾多上市公司不會改變的理念,這從很多大股東給員工持股計劃兜底就看得出來。
(原標題:員工持股變了味,看它怎麼淪為上市公司“接盤俠”、定增募資渠道甚至拉抬股價工具)
最後更新:2017-08-04 08:5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