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搜狐
空中上網商業化破局 商業化有望提速
9月18日,民航局飛行標準司副司長朱濤披露,根據機上便攜式電子設備的發展趨勢和國際上的研究成果,我國放寬了對於機上便攜式電子設備的管理規定。同日,多家航企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將馬上啟動相關測評,但開放手機之舉也意味著航企的管理難度加大,故短期內不會大範圍推廣。另外,由於目前我國民航主管部門還未正式允許航企對空中上網服務收費,該服務的商業化隻能算剛剛起步。
迎來政策鬆綁
今年以來,關於民航局將放寬機上電子設備使用限製的傳言不斷,而對於航空公司來說,此次夢想終於照進現實。“交通運輸部已通過了對《大型飛機公共航空運輸承運人運行合格審定規則》(以下簡稱‘審定規則’)的第五次修訂,其中原來規章中禁止便攜式電子設備使用的相關條款,現在通過規章的修訂,把這個權利交給航空公司來進行評估。”朱濤表示。同時,他也強調,民航局飛標司也製訂了相應的審核和評估方法,來接受航空公司的申請。
三年來,有8家國內航空公司對外宣傳在部分航線提供空中WiFi服務。但一組被業界廣泛引用的數據顯示,國內實際隻有5家航空公司實現空地互聯,另外3家航空公司隻是空中局域網。截至2017年8月31日,加裝WiFi設備的飛機僅有百餘架,在國內3000架左右的機隊中占比較小。截至2016年,美國有78%的航班提供空中WiFi服務,如果除去老舊飛機以及小機型,美國航班相當於已基本實現上網。
對於上述消息,多家航企相關負責人表示,會馬上展開測評。春秋航空新聞發言人張武安稱,空中使用手機是大勢所趨,春秋航空已由運行標準部門牽頭,組織研究相關評估方案。東航相關負責人也明確,其實東航旗下已加裝上網設備的飛機曾進行過相關測試,結果也顯示飛行中使用手機的風險可控,接下來更多飛機進行WiFi改造時也會按民航局新規進行評估。
“最新版審定規則將在今年10月起生效,但並不意味著一到10月旅客就可以立即在客艙中使用手機,”張武安說,“因為各家航空公司將根據審定規則第五次修訂版的各項規定重新更新修訂公司手冊,完成民航局的評估,並向局方提交申請,得到批準後才可以放開,因此需要一定時間。樂觀估計,明年上半年,旅客有望在飛機上使用手機。”
另外,業內普遍認為,空中使用手機將是大勢所趨,但如何使用可能麵臨部分限製。參照目前各國外公司的做法,有的公司規定飛機在起降過程中要關閉手機。巡航過程中,有的公司還規定必須切換成飛行模式使用。中國各航企的規定比較一致,否則,各家公司規定不同容易引起旅客誤解和執行的難度。
“我們建議,即使飛機上許可使用手機,但在飛行途中,也一定要嚴格聽從機組人員發布的安全提示。一旦不遵從機組的安全提示,在違規情況下使用手機且不聽勸阻,造成嚴重後果的,依然可能會麵臨相關處罰。”張武安說。
商業化有望提速
近三年來,國內航企紛紛觸網,但由於使用人群及網絡技術均受到限製,發展一直較為緩慢。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美國有78%的航班提供空中Wi-Fi服務,如果除去老舊飛機以及小機型,相當於美國航班已基本可實現上網。但我國航空公司安裝Wi-Fi的飛機大多是寬體客機,飛國際航線,數量也極其有限。據了解,中國互聯網市場發達程度已絲毫不遜色於美國,甚至在移動支付、文化娛樂、電子商務等領域已超越美國市場,但現在我國的航空公司仍無規模化的商用空中Wi-Fi服務,還處於免費體驗階段。
一位不願具名的航企高管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目前兩大製約使得航空Wi-Fi一直處在爆發前夜,其一是手機尚未允許在飛機上使用,限製了乘客接入航空Wi-Fi的數量;其二是廉價的天地互聯鏈路尚未出現,如今衛星鏈路成本高昂,不但衛星設備租用成本高昂,改裝成本高,後續運營成本也將是沉重的負擔,航空Wi-Fi如果無法形成盈利模式,其本身運營收益很難覆蓋其成本。
不過,業內人士陳雪東分析,當下Ka波段衛星方案已經提出,這是一種超大容量衛星通訊方式,且性價比更高,隻是由於還未獲得工信部認可,所以國內僅處於科研階段。不過從另一個角度講,隨著科技的進步,相信空中上網很快可以突破技術上的桎梏。再加上手機管理的放鬆,相信空中上網很可能成為航企的新利潤增長點。
“當然,航企在評估使用手機的安全性方麵,除了幹擾問題外,還要考量管理問題。”一家國有大型航企相關負責人坦言,“所以未來手機開放並不意味著隨便用,而是有條件應用,且還需要一整套詳細的管理規章進行保障,所以隻能說政策鬆綁,讓手機放開邁出了第一步,空中上網的商業化也見到了一線曙光。”
空中上網收費尚未獲準
陳雪東介紹,目前行業處於探索階段,國內各家航空公司都在免費提供空中上網服務。未來空中上網肯定會收費,主要收費模式有向前收費、向後收費、混合收費三種。向前收費就是向信息使用者、瀏覽者收取單次上網費,這也是海外航空公司最普遍的一種收費模式。向後收費就是向信息提供者收費。例如:航空公司在機上電子設備中接入電商網站、遊戲網站、證券資訊平台等,並向這些平台收取一定空中上網流量費。也就是說,航空公司搭台,互聯網公司唱戲,這是普通旅客最容易認可的一種方式。混合模式則是前兩種模式混合,如果旅客免費使用空中網絡隻能訪問特定合作網站,且有推薦彈出廣告;旅客付費則可以享受高速優質的上網體驗。
但同樣值得關注的是,國內互聯網的免費模式和國外一些國家不一樣。例如在國外很多酒店的Wi-Fi需要付費,但國內的酒店上網基本免費,所以消費者並未形成為上網付費的消費習慣。所以未來空中上網如何收費,各家航企還在尋路中。
張武安認為,將手機等電子設備的使用許可交由航空公司評估,將大大促進機上Wi-Fi設備的發展,空地進一步互聯互通。同時,更進一步地促使航空公司在空中商城等領域的試點與應用,開發更多類似機票+產品。例如,目的地租用車、景區門票、酒店等。航空公司的機上互聯網可能將成為新的流量入口。
而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綦琦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即便飛行過程中允許使用手機,但也不等於馬上就要收費。首先在政策層麵,國內機票之外的收費項目,都需要得到管理部門的許可,而民航局尚未對空中上網收費“開閘”。不僅如此,在現有帶寬下,如果收費能否保障乘客擁有良好的體驗還有待觀察。另外,機艙屬於公共區域,如果開放語音功能,很可能打擾其他乘客,所以最終手機在空中能放開哪些功能也決定了航企收費的“底氣”,總體而言,空中上網發展的障礙在逐步清除,但采用哪種商業模式才能讓空中上網的價值最大化,還有待各家摸索和探討。
(原標題:空中上網商業化破局)
最後更新:2017-09-19 02: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