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
搜狐
北京將全力支持雄安新區建設 加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直連直通
昨天上午,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召開“北京市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進展情況”新聞發布會。會上,市發改委黨組成員、市京津冀協同辦常務副主任王海臣表示,三年多來,北京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勢,從“集聚資源求增長”到“疏解功能謀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實現良好開局,給百姓帶來更多獲得感。
農副產品市場“拆一補一”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牛鼻子”。
2014年,北京實施了全國首個以治理“城市病”為目標的新增產業禁止和限製目錄,截至目前,全市不予辦理的工商登記業務累計達1.7萬件。累計關停不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製造業企業1713家,調整疏解商品交易市場409家。
“在關停疏解的同時,始終把提升市民生活的便利性作為一條底線,對農副產品市場按照‘拆一補一’的原則,製定替代措施,滿足居民需求。”王海臣介紹,僅今年1至5月,全市建設提升的蔬菜零售等7類基本便民商業網點就達到519個,其中蔬菜零售網點140個。出門不怕買不到鮮菜蔬果,疏解沒影響百姓便利生活。
東城、西城對接保定白溝、石家莊樂城國際商貿城等承接平台,年底前將完成動物園地區、永外城批發市場的疏解轉移;豐台與大興成立聯合工作組,推動服裝企業與河北承接地對接疏解;朝陽多次組織企業組團赴河北考察,支持企業在承接地加速發展……城六區重點區域疏解騰退湧現出很多鮮活的經驗和做法。
交通、環境、產業率先突破
在交通、環境、產業三個重點領域,京津冀協同發展率先取得突破。
從交通領域看,涉及北京的國家高速鐵路網全部開工,“軌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打造,市域內國家高速公路“斷頭路”年底前將全部消除,三地老百姓出行將更加便利。在對生態環境的協同治理下,2016年全市PM2.5年均濃度比2012年累計下降23.7%,老百姓的“心肺之患”將逐步解決。
2016年10月,年產整車30萬輛的北京現代第四工廠在滄州正式投產,帶動就業2000人,實現“一個工廠帶動一個產業基地”的協同發展效應。北京·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吸引了86個項目落戶,其中北京醫藥企業59家,成為“產業承接集聚化、園區建設專業化、異地監管協同化”的範例。在重大產業合作項目的帶動下,北京對津冀的投資呈井噴態勢,2016年京企在津冀的投資達到2039億元,比2014年增長了3.35倍。
在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同時,北京也不斷推動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從構想變為現實。據了解,中關村企業累計在津冀兩地設立分公司2930家,子公司2988家。2015年和2016年,北京輸出到津冀的技術合同成交額分別達111.5億元、154.7億元。創新驅動發展格局正在逐步成型。
優質公共服務向津冀布局
“讓三地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是推動協同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王海臣表示,北京優質公共服務正向津冀布局,為當地居民就近就學、就醫提供便利。市、區兩級與津冀各地方共實施教育合作項目30餘個,組建了京津冀地區12個創新發展聯盟,北京五中、八一學校在河北建設分校項目有序實施。
未來,北京城市副中心將與雄安新區共同形成北京的“兩翼”,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
“目前,副中心總體城市設計和6個重點地區詳細城市設計正在加快完善,行政辦公區一期工程加緊建設,年底前四大市級機關和相關市屬行政部門將率先啟動搬遷。八通線二期等一批重大工程加快建設。”王海臣介紹,在加快推進副中心建設的同時,北京將全力支持雄安新區建設,加快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直連直通,鼓勵以中關村為代表的創新要素向雄安新區集聚,支持市屬優質教育、醫療資源與雄安新區開展合作,促進“兩翼”協同共進、比翼齊飛,續寫協同發展、互利共贏的新篇章。
(原標題:京津冀協同發展實現良好開局)
最後更新:2017-06-22 13:4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