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55 返回首頁    go 搜狐


大量資金囤至理財產品 今年以來A股公司花7482億元認購

做為營業外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市公司在認購理財產品上熱情不減。

據數據統計顯示,今年以來,兩市共有946家公司持有理財產品,累計認購總金額超過7482億元。持有理財產品個數最高的公司,年內購買理財產品高達上百個;累計認購金額超過100億元的公司即有4家。

用募集資金理財也有發生

對比這些公司的公告可知,大額買入理財產品的過程中,大部分公司是經過董事會審議,擬以自有資金或自籌資金,在一定的時間範圍內,滾動投入這些資金進行理財產品的購買。

“在符合國家法律法規,保證公司資金流動性和安全性的基礎上,公司使用暫時閑置自有資金進行現金管理,不會影響公司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通過進行保本型的短期理財,提高自有資金使用效率,獲得一定的投資收益,提高公司的整體業績水平,為公司股東謀求更多的投資回報”。公司在解釋購買理財產品時稱。

不過,從公告解釋的更多細節也可以看出,除了經營獲利帶來的自有資金之外,還有一些公司認購理財產品的資金來自募集資金,“為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合理利用閑置募集資金,在不影響公司募投項目正常實施進度的情況下,同意公司使用暫時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用於購買安全性高、流動性好、有保本約定的理財產品。”

對於把握這些理財產品的風險上,有的公司解釋,公司經營管理層及財務部將及時分析和跟蹤理財產品投向、進展情況,一旦發現存在可能影響公司資金安全的風險因素,將及時采取保全措施,控製投資風險;另外,公司獨立董事、監事會有權對公司投資理財產品的情況進行定期或不定期檢查,必要時可以聘請專業機構進行審計。

綜合來看,在這些大手筆認購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中,不乏業績不理想,而受益理財產品收益帶來的營業外利潤,使得公司的財務報告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副業壓倒主業的現象出現。

結合半年報的情況可知,有多家上市公司理財帶來的收益,比當期的主營業務淨利潤要高出許多。因此,亦有市場人士擔心,個別上市公司一邊融資一邊買理財的現象,並不利於公司對主營業務開展良好的經營。

7家ST公司買理財

大額認購理財產品帶來的收益,對公司的業績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例如,莫高股份在今年曾發布多份公告,對購買的理財產品情況進行了說明,而從公司的半年報中可知,理財帶來的收益,對莫高股份的財務狀況影響頗深。

莫高股份今年的半年報顯示,公司報告期內購買理財產品取得的投資收益約為797萬元,上期則約為754萬元。而在今年上半年,公司的營業收入約為1.2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為1424.7萬元。另外,公司當期其他流動資產下降 31.62%,主要是因為公司為購置城市酒堡減少了理財資金的投入,以及待抵扣的增值稅進項稅款減少 300 萬元所致。

此外,還有上市公司曾專門發布公告,稱在2015、2016年一季報、半年報、三季報和2017年一季報中,公司對理財產品的購買業務、贖回業務及理財收益所涉及的現金流均在經營性現金流量中按淨額反映,2015 和2016年度年報審計時,審計機構將理財產品分類至其他流動資產,並將理財收益現金流入在投資性現金流量中反映,2017年半年報,公司按照審計機構確認的口徑進行列報,並根據可比性原則,對上期數進行追溯調整。對比調整後的數字可知,有明顯的差異。

除自有資金之外,自籌資金買理財的現象也十分常見。上市公司們購買的這些理財產品,銀行理財產品是其中的主流,另有結構性存款、信托產品等。收益率情況來看,從1.55%到5.6%皆有。

不過,在這些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中,有7家ST類公司也以不同程度的認購額加入了理財大軍中,這7家ST公司中,有1家公司認購理財產品的金額超過10億元,而從公司的財報中也可以看出,理財產品帶來的收益占當期投資收益的28%。“公司使用部分閑置募集資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不會影響公司日常經營和募集資金投資項目的正常開展。”該公司稱。

(原標題:大量資金囤至理財產品 今年以來A股公司花7482億元認購)

最後更新:2017-09-21 05:32:48

  上一篇:go 美聯儲主席耶倫:通脹支持繼續加息 自己將做滿任期
  下一篇:go 中間價與市場價背離 人民幣匯率強勢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