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搜狐
金交所產品整改難 T金所模式遇拐點
自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關於對互聯網平台與各類交易場所合作從事違法違規業務開展清理整頓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以來,多數互聯網金融平台已停售金交所產品。
雖然上述《通知》指出7月16日後仍繼續與其開展違法違規業務的互聯網平台將受處罰,但在個別互聯網金融平台上,踩線金交所產品仍在“大行其道”。以《中國經營報》記者此前調查報道過的TCL旗下理財平台T金所為例,目前其對接金交所產品仍在發售。由於T金所資產全部為金交所掛牌或關聯資產管理公司的權益轉讓類資產,不僅踩線金交所權益拆分,突破200人門檻;更觸及網貸管理辦法負麵清單中類資產證券化紅線,整改存在相當難度。如果目前要下架踩線產品,調整模式,則意味著平台甚至要麵臨“無標可發”的情況。
同一資產不同期限
T金所目前兩款對接金交所產品為百思鑫享、百思鑫溢。根據7月21日記者查看的產品協議中顯示,兩款產品均對接“蘇州金融資產交易中心的合作產品創鑫匯B0001智融科技小貸資產收益權轉讓項目”,轉讓方為T金所關聯公司深圳百思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思資管”)。不同之處在於期限與利率差異:“百思鑫享”投資期限30天,年化收益率4.8%;“百思鑫溢”投資期限87天,年化收益率5.3%。起投金額均為5000元。
為什麼同一底層資產編號的產品可以設計成不同期限?底層項目與資金是否一一對應?記者發現,根據7月21日產品投資協議顯示:該產品的基礎資產包括兩種:其中一種是不滾動資產,另一種為可滾動的“基礎資產池”——即基礎資產中的任一筆資產在到期日前達到回購條件的,發行人均應回購該筆資產,並根據協議約定提供新的資產歸於基礎資產池。而二者的比例和內容則沒有說明。
江西某網貸平台負責人告訴記者,這類產品有典型的類資產證券化特征。在上述交易結構中,智融小貸公司債權轉讓給T金所關聯的百思資管,百思資管再把資產打包掛牌金交所,繼而把收益權拆分成等份放到T金所銷售,變成了標準化的等額成份產品。“但由於看不到底層資產,平台隻需要不斷有資產進入池子對應資金即可。”
一位網貸行業第三方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根據監管辦法,網貸平台不能承擔類證券化操作,借道金交所受到了整頓的影響,比如提到的違規情況就包括“一些產品無固定期限、資金和資產無法對應,存在資金池問題”。
在他看來,要做到匹配,通常需要滿足三個條件:資產足夠豐富,資金足夠豐富,技術能力過硬。“這種情況資產一定要多於資金,部分資產可以沒有匹配到資金,但資金過剩就觸及了集資嫌疑。”
而在T金所的產品協議中,並不能看到底層資產的類型和具體投向,對接的是一個個打包資產。此前也因此被互金專委會點名質疑存在“關聯融資嫌疑”。
對此,T金所僅回複表示,“T金所的資產是小額分散的應收賬款和小貸債權,均來自為TCL產業鏈上下遊企業提供的融資服務,且都是真實有效的貿易背景為依據,沒有權益拆分和突破200人的問題,對最終融資企業的相關信息會根據業務的需要進行適當披露。”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T金所一直持續發布金交所合作產品,但投資協議卻在近期有所調整。記者8月2日發現,百思鑫溢、百思鑫享兩款產品對接的協議名稱中已隱去金交所關鍵詞,對基礎資產的描述也已消失。僅在協議中指出:“轉讓方(甲方)為深圳百思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是編號為SJSY201707210101《TCL智融科技小貸資產收益權產品》項下資產收益權的合法持有人,甲方確認在蘇州金融資產交易中心轉讓其持有的該資產收益權。”
記者查閱蘇州金融資產交易中心官網發現,7月25日的一則公告顯示:編號為SJSY201707210101的債權轉讓產品已於2017年7月25日結束資金認購,達到發行金額的100%,並於當日起息。該編號的債權轉讓產品是否就是上述T金所協議中同樣編號的收益權轉讓產品?這一掛牌資產規模是多少?對此,T金所方麵並未做回應。
在投資人數上,此前“百思鑫溢”產品起投門檻為1000元,產品規模為100萬。目前已調整為起購金額5000元,由此滿足“單期”產品不超過200人規定。但對應前述創鑫匯B0001智融科技小貸底層資產的兩個產品已經發行數月,規模不詳,僅7月以來就以每期100萬規模發行超過200期。對應最新編號SJSY201707210101《TCL智融科技小貸資產收益權》的兩產品在8月內也以每期100萬規模發行20餘期。
記者在蘇州金融資產交易中心官網看到,目前在售產品中起投金額最低也在5萬元。
存量化解不易
按照官方介紹,T金所定位於全新的互聯網金融資產交易服務平台。其目前平台上資產全部來自旗下資管公司或關聯小貸、保理公司的掛牌金交所的資產收益權轉讓。但對此類資產交易類平台,目前監管並未厘定更清晰的規則,市場參與者多按照網貸管理辦法和資產穿透後涉及的領域劃分尋找監管依據。而T金所認為,目前與金交中心合作未出現違反監管紅線的情況,並將積極開展風險合規自查以調整方向。
21世紀資本研究院研究員李維曾撰文認為:目前部分P2P平台已經異化為集流動性管理、信用風險管理、類資產管理、甚至帶有類資金池性質業務為一身的風險經營主體。
一位金交所人士在近期公開場合指出,金交所產品下架後,可能會導致定向委托、金融收益權轉讓等形式卷土重來,重回早期互金模式的老路,采取更隱蔽的方式躲避監管。而失去金交所掛牌環節對底層資產的檢驗,或將隱藏更多風險。
目前T金所上有多款掛鉤其關聯公司百思資管的金融資產收益權產品。7月21日平台發布的產品周報中顯示,目前平台交替發售的產品除了主流資產百思鑫溢、百思鑫享、還包括活期產品小添財(長期售罄),7天定期小添富(每周三發布)、以及買理財送TCL產品的一年期產品T惠存。但通過投資協議可以看到,其邏輯本質均是把資產包的收益權拆分成小份額進行轉讓,但少了掛牌金交所這層“認證”。
上述金交所人士曾指出,通過金交所融資的企業通常會通過滾動發行產品來募集資金,當一期產品結束後,一般會繼續發行產品以兌付上一期產品或補充流動性。一旦停發新產品融資企業可能因為流動性產生兌付難題,存量風險需要逐步化解。
但T金所的存量化解恐怕則更有難度。畢竟,如果下撤此類產品,目前平台幾乎麵臨“無標可發”,停止增量,則意味著其一直賴以為生的模式必須調整。
去年曾有媒體報道T金所的發展規劃中,計劃2017年、2018年兩年新客戶獲取數量分別達到50萬與100萬人次,交易量分別達到300億與550億元。目前一年過半,T金所最新數據顯示交易量194億元,交易人數為19萬。此次政策調整是否將成為影響其模式發展的“黑天鵝”仍未可知。
由於TCL集團早在2015年已入股上海銀行,且上海銀行目前是T金所的資金存管機構,此次整治是否將促使雙方產生新的合作模式有待觀察。
(原標題:金交所產品整改難 T金所模式遇拐點)
最後更新:2017-08-06 11: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