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
搜狐
我國首座公鐵兩用海峽大橋架設首片鋼桁梁
8月22日9時,隨著“大橋海鷗號”起重船將長80米、寬35.5米、重達1350噸的鋼桁梁穩穩地放置到墩頂,由中鐵大橋院設計、中鐵大橋局施工的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首孔簡支鋼桁梁架設成功,標誌著我國首座跨海峽公鐵兩用大橋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是我國目前施工難度最大的橋梁。”據中鐵大橋局董事長、福平鐵路FPZQ-3標項目經理劉自明介紹,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起於福建省長樂市鬆下鎮,經過四座島嶼後到達平潭島。大橋全長16.34公裏,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峽公鐵兩用大橋。大橋下層設計為時速200公裏的雙線I級鐵路,上層設計為時速100公裏的六車道高速公路,橋址所在的平潭海峽,為世界三大風口海域之一,具有風大、浪高、水深、流急等特點,據統計,每年6級以上大風超過300天,7級以上大風超過200天,最大浪高約9.69米,曾被稱為“建橋禁區”。其建設條件遠比已建成的東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及在建的港珠澳大橋惡劣,尤其是波流力的影響,是常規長江等內河橋梁的10倍以上,建造難度和風險更大。
“此次鋼桁梁整孔吊裝在國內尚屬首例,施工工藝難度極大。”據中鐵大橋局總經理助理、福平鐵路FPZQ-3標項目常務副經理張紅心介紹,鑒於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橋址區域惡劣的建設環境,鋼桁梁橋傳統的散件安裝方式已不能滿足要求,為降低施工安全風險,提高施工工效,工廠化、大型化、整孔架設安裝成為必然的選擇。但如何將重達1350噸的鋼桁梁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進行吊裝,成為了施工中一道巨大的難題。針對這一難題和通航的考慮,中鐵大橋局曆時3年、耗資3.4個億打造了“大橋海鷗號”自航雙臂架變幅式起重船,起重能力達3600噸——相當於900頭成年大象的體重,主鉤起升高度達110米——相當於39層樓高,是國內起重量最大、起升高度最高的雙臂架起重船。此次整孔鋼桁梁的成功架設,為大橋後續33孔簡支鋼桁梁(分80米、88米兩種)架設提供了重要施工技術參數,也為全橋上部結構施工的穩步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是新建福州至平潭鐵路、長樂至平潭高速公路的關鍵性控製工程。建成後,將大大縮短福州至平潭的時空距離,屆時福州將與平潭形成半小時“生活圈”和“經濟圈”。同時大橋的建設,也將為今後同類型橋梁施工提供可靠的經驗借鑒。
最後更新:2017-08-22 15: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