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搜狐
紫光國芯一年兩次終止資產重組 800億定增計劃再生變數

步入知天命之年的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在實業界擅長資本並購,有著“瘋狂買手”的稱號。在定增800億、收購台灣力成科技與南茂科技部分股權計劃接連落空後,趙偉國希望對長江存儲科技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長江存儲”)整合的計劃又一次落空了。實際上,本次收購長江存儲折戟已是紫光國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紫光國芯”,002049.SZ)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第二次宣布終止重大資產重組事項。紫光國芯方麵告訴記者800億項目到目前為止並沒有說是終止還是怎樣,不排除對該項目做重大調整或終止的可能。
7月16日晚間,紫光集團旗下紫光國芯發布公告稱終止對長江存儲股權收購計劃。根據紫光國芯的解釋,長江存儲並入紫光國芯經營將帶來較大業績壓力,整合時機尚不成熟。次日,紫光集團為避免部分投資者和媒體的誤讀,還特地發布上述終止計劃澄清申明:“紫光國芯終止重大資產重組事項對長江存儲建設、運營、發展沒有任何影響。”然而,申明並未擋住7月17~19日接連3日收盤價格累計超20%的下跌,紫光國芯還為此受到深交所的質詢。
芯謀研究首席分析師顧文軍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紫光國芯800億定增擱淺、收購長江存儲折戟與證監會再融資新規不無關係。今年2月17日,證監會發布再融資新規導致重組難度加大,監管、審批難,紫光國芯的800億定增融資計劃也因此終止。
整合失利
此前,紫光國芯曾推出一項800億元“天價”定增計劃震驚了資本市場、試圖收購南茂科技、力成科技25%的股權,然而,上述台灣兩家公司股權收購計劃此後卻相繼“流產”,800億元定增項目也因證監會再融資新規擱淺。
盡管遇到挫折,但並未影響到趙偉國的野心,紫光國芯遂計劃加碼對長江存儲的整合。長江存儲2016年12月成立,當時紫光集團控股子公司紫光國器出資197億元人民幣,占股51.04%直接對長江存儲形成控股。作為國家存儲器基地項目,長江存儲被業內評價稱“將填補我國主流存儲器領域空白、擺脫芯片受製於人”。今年4月19日,紫光國芯首次披露對長江存儲重組進展,對外稱是以非公開發行方式買入長江存儲。然而,新的重組計劃披露不到3個月就被終止了。
紫光國芯將終止原因歸咎於重組標的長江存儲項目投資規模較大,目前尚處於初期,短期內無法產生銷售收入。然而,有投資者質疑,籌劃重組之時,(紫光集團)難道不知道“長江存儲的存儲器芯片工廠項目投資規模較大,目前尚處於建設初期,短期內無法產生銷售收入,公司認為收購長江存儲股權的條件尚不夠成熟”嗎?針對上述疑問,紫光國芯證券事務代表及辦公室向本報記者回應稱,在籌劃重組過程中,紫光國芯聘請中介公司對長江存儲項目的未來盈利進行預估發現,標的項目尚處於建設初期,且投資規模很大,未來進入上市公司後會給上市公司經營業績帶來太大壓力,風險較大。因此認為收購其股權的時機尚不成熟,決定終止本次交易。
目前,全球存儲市場幾乎被東芝、三星、美光、閃迪、海力士等五家廠商瓜分,但國內卻基本處於空白,2014年國家集成電路大基金落地,中國企業開始追趕。然而,由於國內企業技術落後,存儲產業前期投產“燒錢”、回報周期長,投資風險大已是行業共識。“紫光集團布局存儲市場野心由來已久,早先推出此項收購計劃不可能沒有考慮到長江存儲投產回報周期問題。”產業分析師王如晨告訴記者。
“蛇吞象”的資本手段
據紫光國芯發布2016年年報顯示,全年營收14.18億元,同比增長13.5%,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3.36億元,同比增長0.19%,對於年營收十幾億的企業去收購一項百億以上的項目可謂“蛇吞象”。這項收購若達成,或將意味著企業需要通過增發或其他杠杆操作融資。王如晨直言:“收購案很大程度上便成為了紫光國芯變形融資動作。”當時市值200多億元的同方國芯(後更名為紫光國芯)要定增800億元便引得股價連續漲停,後回落到正常價格。實際上,趙偉國曾豪言,希望把紫光打造成一家世界級的巨頭。紫光集團曾先後以17億美元收購展訊,9億美元收購銳迪科,半數股權買入惠普旗下新華三……在資本市場上一路狂奔並購。
“資本投我們,我們拿錢去做產業,資本再到資本市場去套利。這個過程描述成互聯網思維就是,羊毛出在豬身上。”這是2015年趙偉國在某論壇上的公開講話,趙偉國將這一種新模式歸納為“國家戰略推動、地方大力支持、企業市場化運作”的三合一。
半導體行業專家莫大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做半導體行業有兩條路,一條靠實業,像華為一樣,另一條是有像趙偉國一樣的互聯網思維。趙偉國選擇了後者。“然而,隨著證券市場監管政策的趨嚴,紫光的PE融資渠道大打折扣,再加上美國,中國台灣等地區幾乎非理性的阻撓,讓其國際兼並擴張困難加重。”莫大康向記者說道,在新的形勢下,紫光要重新審定之前的目標,戰線不宜過長。王如晨表示,上市公司高額增發之後,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回報周期長,上馬長江存儲能否獲得盈利將充滿風險,很可能會有套住大批股民、引發民怨的潛在風險。
“買買買”爭議
“紫光集團有多少值得慶賀的重大原始技術創新、是真正在做好實業嗎?”王如晨告訴記者,事實上,過去兩年,我們更多的看到了紫光集團充滿民族主義渲染背後的一係列“買買買”及融資:“我們尊重紫光發展民族半導體產業的強烈意誌。但是,越是這個時候越需要保持一些理性,希望紫光能降低一些姿態,從底層技術、實業角度驅動一個產業前行,而不是從資本角度。”王如晨說道。
但似乎,趙偉國並不介意這樣的行為,2016年4月,趙偉國在接受央廣網等媒體采訪時直言:“企業並購行為是實現自主創新的有效途徑。”他把紫光集團的國際並購比作是把自行車搬上汽車,他認為國際並購和自主創新並不矛盾。
盡管在大基金的推動下,國內存儲企業的發展已經有了相應發展,但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生存環境還是喜憂參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常對中國半導體業發展帶來阻力,國內企業與三星、東芝等巨頭差距還太大。“中國的存儲器需求量大,國內銷售是我們的優勢,也是當前國內幾家存儲器廠商能做起來的原因,但未來,專利戰和價格戰是無法躲避的,預估初期投產5年內要作好虧損的準備。”莫大康認為,國內外半導體企業的研發能力相差懸殊,與外資整合能獲得技術,但不能依賴,需要加強研發提升自身的競爭實力。
(原標題:紫光國芯一年兩次終止資產重組 800億定增計劃再生變數)
最後更新:2017-07-29 07:5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