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11 返回首頁    go 搜狐


新研究發現影響螞蟻社會行為的關鍵基因

美國一項新研究說,一個與氣味感受功能有關的基因對螞蟻的社會行為有著重大影響,該基因發生突變會使螞蟻喪失正常的交流、覓食和繁殖能力。

研究人員認為,這項發現有助於深入研究社會行為的基因根源,為研究其他動物的社會性提供思路,乃至幫助理解抑鬱症、自閉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

螞蟻是社會性動物,有著明確的社會分工、複雜而豐富的社會行為。人們早已知道,螞蟻靠分泌和感知信息素來交流,實現社會合作。螞蟻的觸角上有感知各種信息素的氣味受體,腦部有專門處理氣味信息的神經元。

美國紐約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在學術期刊美國《細胞》上報告說,對印度跳蟻的研究顯示,其體內不同的氣味受體好比一批“鑰匙”,“匙齒”形狀各不相同,“匙柄”部分則是一樣的,一個名為Orco的氣味受體基因負責編碼通用的“匙柄”。

研究人員對印度跳蟻進行基因改造,使這個基因發生突變,結果發現螞蟻對氣味信號的反應大幅削弱,難以與同伴交流,不能循氣味信息回巢,經常離群遊蕩,無法正常覓食。

這個基因缺陷還會嚴重影響雌蟻的繁殖行為。在印度跳蟻群體中,一部分工蟻有著競爭蟻後地位的潛力,平時它們被蟻後的信息素壓製,如果蟻後死亡,這些工蟻會用觸角“決鬥”,勝利者承擔交配和產卵的職責。但Orco基因發生突變的工蟻無法正常參與決鬥,很難成功與雄蟻交配,就算交配也產卵數量少、時間遲,還很少照料卵和幼體,繁殖成功率極低。

最後更新:2017-08-14 21:32:18

  上一篇:go 台灣銅箔龍頭盈利創新高 行業旺季或再掀漲價潮
  下一篇:go 溫氏股份:養禽業務持續深度虧損 上半年淨利降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