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08 返回首頁    go 搜狐


你的孩子被“家”訪過嗎,你讚同“電話家訪”、“微信家訪”、“QQ家訪”嗎?

(友情提示 :如果你能耐著心看完這篇原創文章,且覺得還不錯,對你有啟發,請關注我的企鵝號,讓我們一起看新聞,談觀點,論時事。)

如今,通過微信、QQ等網絡途徑,家長和老師就能便捷交流,傳統的入戶家訪形式似乎逐漸淡出視野。新京報上周進行的網絡調查顯示,近8成家長表示,孩子上小學後從來沒有過家訪。網絡時代,“隔空對話”的電子家訪是否真的能夠取代麵對麵的家訪?“微信家訪”、“QQ家訪”、“咖啡館式家訪”,在這些時髦的概念背後,到底何種方式更有利於促進家校之間的溝通與合作? (9月18日 《新京報》)

“超”想說事——

移動智能的迅勐發展,讓溝通不再有距離,教師對學生進行的家訪也與時俱進。於是,就有了“電話家訪”、“微信家訪”、“QQ家訪”、“咖啡館式家訪”等。應當承認,這些時髦的家訪也能起到了解學生狀況、與家長溝通交流的作用,讓家訪更高效。然而,傳統的真正意義上的“家”訪還很有必要,不可替代,永遠不過時。

首先,“家”訪能多角度了解學生。一般而言,電話家訪、微信家訪、QQ家訪等都是教師與家長在網上、線上交流,學生和其他家庭成員的參與空間小。如果是教師親自到學生家裏進行的“家”訪,可以與多個家庭成員交談,可以觀看孩子成長的家庭背景,可以從學生的玩具、住室擺設等外在的細節,挖掘學生的興趣愛好、生活習慣、特殊情況等,能更好地製定指導計劃,完成“家”訪的任務。

其次,“家”訪更有親和力。教育需要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努力,教師躬身親為的“家”訪,到學生家裏去深入地了解學生,體現了“家”訪的嚴肅性和莊重性,體現了教師對“家”訪的重視,體現了對家長的尊重。很顯然,這樣的“家”訪,能拉近教師與家長、學生的心理距離,更有親和力,讓孩子感受到教師的誠意。

再者,“家”訪能獲得更豐富的家庭背景和孩子的成長情況。俗話說,家醜不可外揚,父母也不願將家庭裏的不光彩但能影響孩子成長的事情呈現給教師。這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家”訪發現倪端,打開與學生父母促膝長談,打開他們的心結,共同努力,完成對孩子的教育。

我們知道,家訪不是向家長“投訴”學生,也不是違心地“表揚”,而是實事求是地反饋,認真細心地觀察與交流。同時,家訪是沒有裝飾、不可撤回的溝通,考驗老師的素養、愛心和教學能力。網絡時代,“隔空對話”的電子家訪更高效,成為家訪形式的有益補充。但是,教師們需要記住:“家”訪很有必要且永遠不過時。

最後更新:2017-10-08 06:25:39

  上一篇:go 微信沒有微粒貸?別著急,去QQ裏看看
  下一篇:go 微信安全百科-帳號自助解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