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
搜狐
iPhone依然優秀,卻已經疲於創新
在這個略顯蕭瑟的秋季,網絡上卻彌漫起一股蘋果味。大大小小的門戶網站、自媒體都在討論蘋果新出的iphone8。
總之,在這樣的氣氛下,我們最好奇的就是iPhone還是那個手機圈風向標一樣的存在嗎?科技菌給大家分析下蘋果今年的幾個更新的點,看懂蘋果的喜與悲。
改變1:雙麵玻璃外觀+無線充電
這一次蘋果的設計依然與iphone6、iPhone7非常相似,很多網友戲稱iPhone6的存貨手機膜還可以拿出來直接用。不過雖然iPhone 8與以往外形相似,但在材質上回歸了雙麵玻璃屏幕。有用戶表示,雙麵玻璃使他找回了自己“第一台智能手機”的感覺,也可見雙麵玻璃材質的經典程度。
然而沒改變外形設計還是另果粉們有些失望,三年時間足以審美疲勞。科技菌非常想念iPhone4、iPhone5、iPhone6發布時的跨越式變革,在用戶以為已經擁有足夠好的手機時,蘋果還可以帶來更好更有創意的設計,相比之下iPhone8的設計顯得乏善可陳。
玻璃背板除了美觀,另外的作用就是為了輔助無線充電。無線充電並不是太新穎的功能,早在2015年三星GalaxyS6就可以實現無線充電並幾乎兼容市麵上所有無線充電底座,索尼、諾基亞、黑莓等也均具有無線充電功能。
喜的是蘋果終於跟上這一功能;但很遺憾,蘋果此次沒有為iPhone配備無線充電器。據美媒報道稱,蘋果計劃在2018年一季度推出自家的無線充電器。所以購買iPhone8/X之後,或等到明年才能買到蘋果充電器。
改變2:取消Home鍵,意指真正全麵屏
關於Home鍵取消的問題見仁見智,但對蘋果來講這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改革。一直以來Home鍵都是蘋果的代言,加入3D Touch之後更為經典,從iPhone、iPod到iPad都在沿用,如今一朝取消改為主要由滑動控製,是對蘋果未來發展方向的一個預示。
在這一點上蘋果其實很難帶動方向,雖然有不少手機廠商已經開始做前置Home鍵+指紋解鎖,但市場上的安卓手機三鍵、四鍵虛擬鍵依然常見。可見雖然操作方式不同,但使用體驗都是經得住考驗的。
如果說真正引領潮流的,還是全麵屏,全麵屏已經被炒了很多年,從最初隻是加大屏占比,待OLED屏幕成熟之後逐漸有了曲麵屏,全麵屏菜正在成為可能。想要屏幕更大必然要舍去一些東西,比如說Home鍵。或許對於蘋果來講,這是一次沒有舍就沒有得的計劃。包括上方“齊頭簾”也是為全麵屏鋪路,正麵上方隻留下聽筒和攝像頭,左右分別顯示信號和電量,最大可能擴充可利用的顯示範圍。
蘋果這一做法可以說順應潮流,但是國產手機也同樣在全麵屏上創新,雖然方向不同但殊途同歸,並非蘋果的就要更好。在全麵屏上如華為、小米基本上是縮減上、下的寬度,iPhoneX可以說是獨辟蹊徑了,可以看出iPhone是想要做出真正的正麵全是屏。如果說iPhoneX是市場先行產品,那未來iPhone依然值得十分期待。
改變3:Face ID,仿生A11功不可沒
在黑科技上,蘋果很少是“先驅”。比如說如今大行其道的雙攝,最早是LG推出的,之後華為大肆宣傳,約半年後蘋果才推出具有雙攝功能的iPhone7plus。蘋果的優勢大概在於每推一個功能都比較穩定。
人臉識別之前也有手機先行試水,但並不是很成功。網絡上曾出現很多段子。解鎖還要化妝?網紅能解開一車廂的手機?經測試照片可以解鎖手機。也就是說雖然產品已經推出但仍然有問題存在。
經過測試證實,蘋果此次的Face ID與以往“不成熟”的人臉識別相比要優秀很多。據了解Face ID在“齊頭簾”處具有多種傳感器,即使再全黑暗的情況下也可以解鎖。實際測評中,使用APP為臉部化妝,妝容非常貼合。此次蘋果升級的仿生A11芯片更加智慧化,使用者可以直接利用AR功能使人臉與動畫模型同步。提高用戶使用體驗的同時,也為蘋果係統的APP開發者帶來更多可能。不過考慮到10月份將發布的華為mate10也稱融入AI將推出人臉識別,品牌崛起的情況下,蘋果已經很難一枝獨秀。
改變4:價格繼續推高,品牌溢價增大
近年來蘋果的價格一路上揚,雖然銷量有所下滑,利潤卻仍然遠超其他品牌手機。原因就在於品牌溢價的不斷上升。
據2017財年第二季度的財報顯示,iPhone類產品的營收為蘋果貢獻了62%的比例。與之相對應的另一項統計數據是,2016年,蘋果手機銷量雖然隻占全球的12%,卻霸占了手機產業超過90%的利潤。隨著iPhone價格走高,蘋果的利潤比很可能會再創新高。
如果說“性價比”這是一種銷售方式,那麼品牌溢價就是所有的品牌都想要的,靠品牌來賺錢是最理想的方式。曾經華為、小米都是經濟又好用的類型,如今雖然仍有低價係列,價格卻是持續上漲。
蘋果推翻喬布斯的產品簡單主義,同時推出不同配置、功能的iPhone 8與iPhone X兩個係列,將iPhone 的價格推上一個台階。這一點從今年3月發布的新iPad也可見一斑,蘋果不再繼續推出Air係列與Mini係列,推出一款厚度增加並且屏幕明顯倒退回iPad Air1的產品,教用戶選擇兩難。其實本意是把用戶引導至iPad pro,無形中把娛樂向iPad的價格推高。
這一點來看,蘋果確實是行業內佼佼者。國內廠商在品牌增值方麵也在努力,比如利用一些技術不太高卻很實用的功能來劃分旗艦機與普通機,繼而推高價格。很難說是誰引導了誰的方向,它們有誌一同的想賺更多錢而已。
總而言之,蘋果依然還是那個品質優秀的蘋果,卻逐漸背離那個富有創意的蘋果。這樣的蘋果,還是你曾喜歡的那個麼?
最後更新:2017-10-08 15: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