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41 返回首頁    go 搜狐


諸葛亮北伐之舉 庸才還是智者

諸葛亮北伐曆來備受爭議,關於他的軍事才能也引人懷疑。北伐有其必然性,甚至也有勝算。諸葛亮雖“料事如神”,其軍事才能卻顯得平庸,再加上性格中某些缺陷,最終導致北伐失敗。

諸葛亮是否需要北伐?這個問題引起過無數的討論。從史書記載來看,諸葛亮的北伐具有必要性。

首先,荊襄集團非四川人,要想保證人心不渙散,穩固統治地位,諸葛亮必須要打出四川統一天下,否則長久停留,軍心必然不穩。

其次,當時的背景,魏國實力較強,蜀國勢力最弱。如果不奪取農業基礎好的關中,那麼魏國將會在很短時間內迅速恢複元氣,而民心也會因為良好的社會環境傾向魏國,到時候,魏國就占絕對優勢。

最後,關中兵力在當時較為空虛,魏國不會料到蜀國敢出兵,所以主將是酒色之徒夏侯懋,這也是一個絕佳機會。

而對於諸葛亮本人來說,北伐最重要的一點是可以穩固自己的地位。當時蜀漢內部有一些大臣對諸葛亮存在懷疑,如果長期不行動,他們就會指責諸葛亮違背劉備遺願,別有所圖。

另一方麵,諸葛亮不派遣大將統軍出征而親自北伐,其實也有避禍之心。此前,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並不如我們所看到的那麼融洽,諸葛亮始終是被排斥在劉、關、張的圈子之外。縱然諸葛亮本人沒有野心,但是防人之心不可無,劉備以及劉禪仍對諸葛亮抱有猜忌。薑維後來為避讒言,也是選擇長期領兵在外不回成都。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受到廣泛質疑,後期北伐也凸顯出諸葛亮在任用軍事將領上存在的問題。最早提出質疑的是陳壽在《三國誌》:“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北伐的時間選擇上,諸葛亮南征南中,征戰兩年,休息兩年,雖然獲得勝利,但是對蜀漢國力沒有益處,反而消耗了大量人力武力,耽誤了四年休養生息和戰爭準備的時間。

對於他的缺點,大致有以下兩方麵:

第一,不聽取他人意見。諸葛亮喜歡謹慎之人,事無巨細,以這個條件選拔文官還算可以,但是在軍事方麵則欠妥。畢竟戰爭期間瞬息萬變,並非是靠穩妥取勝。比如魏延被殺,很多學者就認為是諸葛亮出於嫉妒。雖然我們無法探查諸葛亮的心理活動,但是在不同性格的將領組合這一問題上,諸葛亮確實沒有作為。此外,蜀漢高級文武官員中,荊襄士人集團占多說,益州人士很少,這種政策顯然也堵塞了益州人才的進階之路。

第二,不肯放權。因為關羽的教訓,諸葛亮對軍國大事事必躬親,實際上是表現出對將領的一種不信任。即便是自己的弟子薑維,也從未讓其單獨擔任大任。這樣做無疑是讓將領們失去了主動性和靈活性。與當年劉邦對韓信等人的任用方式形成了鮮明對比。

對於諸葛亮的評價後世代入了太多的感情色彩,近乎將其奉為神明,失去了客觀公允的態度。如果能夠把這些撇開,實際上諸葛亮身上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在北伐問題上,初期如果策略得當,的確有可能奪取關中、隴右,但是他的軍事才能較為平庸,用人也傾向保守,這成為北伐失敗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

(世界軍備,請你關注支持)

最後更新:2017-10-08 16:52:18

  上一篇:go 諸葛亮也是情聖!幹了一件浪漫的事隻為見她一麵
  下一篇:go 鄭爽發自拍視頻,終於證明小號是本人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