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搜狐
人民幣資本項下可兌換項目超九成 國際化穩步推進
人民銀行日前發布的《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7)(下稱《報告》)顯示,從多個角度進行評價,人民幣國際化都取得了巨大的進展。
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統計,2016年12月,人民幣成為全球第6大支付貨幣,市場占有率為1.68%。
值得關注的是,自2016年10月1日起,人民幣正式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成為繼美元、歐元、日元、英鎊後的第五種貨幣,其中人民幣權重位10.92%,位列第三。這一成果體現了國際社會對於中國綜合國力和改革開放成效,特別是人民幣國際使用功能的認可,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裏程碑。
與此同時,2016年,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繼續穩步推進。目前,人民幣在7大類共40項資本項目交易中,已實現可兌換、基本可兌換、部分可兌換的項目共計37項,占全部交易項目的92.5%。
成全球第六大支付貨幣
《報告》指出,人民幣國際化的取得巨大的進展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人民幣已連續六年穩居中國跨境收付第二大貨幣。2016年,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合計9.85萬億元,占同期本外幣跨境收付金額的比重為25.2%。截至2016年末,使用人民幣進行跨境結算的境內企業約24萬家。
第二,人民幣國際使用穩步發展。截至2016年末,中國境內(不含港、澳、台地區,下同)銀行的非居民人民幣存款餘額為9154.7億元,主要離岸市場人民幣存款餘額約為1.12萬億元,人民幣國際債券未償餘額為7132.9億元。截至2016年末,共有18個國家和地區獲得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RQFII)額度,合計人民幣1.51萬億元;共有407家境外機構獲準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入市總投資備案規模為1.97萬億元。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末,共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
第三,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穩步推進。2016年,將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試點範圍擴大至全國;進一步開放和便利境外機構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簡化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完善滬港通機製,取消總額度限製,啟動深港通。
第四,人民幣國際合作成效顯著。截至2016年末,人民銀行與36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協議總規模超過3.3萬億元人民幣;在23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人民幣清算安排,覆蓋東南亞、歐洲、中東、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等地,便利境外主體持有和使用人民幣。
第五,人民幣跨境使用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2016年,進一步推動人民幣跨境支付係統(CIPS)係統建設和直接參與者擴容。進一步規範和完善人民幣跨境收付信息管理係統(RCPMIS)業務規則,提高數據報送質量。
加入SDR
自2016年10月1日起,人民幣正式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成為繼美元、歐元、日元、英鎊後的第五種貨幣,其中人民幣權重位10.92%,位列第三。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中指出,人民幣加入SDR是中國經濟對外開放曆史進程中的一個重要事件,也可以說是上了一個大的台階或走過一個裏程碑,它既是改革開放的成果,也是下一步改革開放重要的推動力。
《報告》指出,隨著人民幣儲備貨幣地位逐漸被認可,越來越多的央行和貨幣當局把人民幣作為其儲備資產。2017年上半年,歐洲央行共增加等值5億歐元的人民幣外匯儲備。新加坡、俄羅斯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COFER)季度數據,截至2016年12月末,人民幣儲備約合845.1億美元,占標明幣種構成外匯儲備總額的1.07%。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末,60多個國家和地區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
《報告》強調,人民幣加入SDR意味著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第一次有新興市場貨幣進入SDR貨幣籃子,這有助於改善以往單純以發達國家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格局,增強SDR本身的代表性和吸引力。此外,人民幣加入SDR還有助於提高SDR的穩定性,提升它在國際貨幣體係中的地位,增強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功能,這也會進一步改善國際貨幣體係。中國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釋放改革紅利,為促進全球經濟增長、維護全球金融穩定、完善全球經濟治理作出積極貢獻。
《報告》在趨勢展望中亦指出,隨著人民幣正式加入SDR貨幣籃子,人民幣國際地位持續提升,人民幣國際接受程度將不斷提高,各國央行和貨幣當局持有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的意願將逐步上升。
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穩步推進
2016年,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繼續穩步推進。目前,人民幣在7大類共40項資本項目交易中,已實現可兌換、基本可兌換、部分可兌換的項目共計37項,占全部交易項目的92.5%。
《報告》指出,2016年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方麵主要有以下四方麵的進展:首先,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其次,進一步開放和便利境外機構使用人民幣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更多類型境外主體可在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第三,簡化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管理。第四,優化滬港通機製,取消總額度限製,啟動深港通。
2016年4月,人民銀行發布《關於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的通知》(銀發〔2016〕132號),在上海、廣東、天津、福建4個自貿區企業和全國27家銀行業機構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試點基礎上,進一步將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推廣到全國,明確2016年5月3日後,全國範圍內的企業和金融機構即可在與其淨資產或資本掛鉤的跨境融資上限內自主從境外融入本外幣資金,人民銀行、外匯管理局對企業和金融機構不實行外債事前審批,企業改為事前簽約備案,金融機構改為事後備案,提高企業和金融機構從境外融資的自主權和便利性。
2017年1月,人民銀行發布《關於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有關事宜的通知》(銀發〔2017〕9號),調整跨境融資風險加權餘額的豁免項及相關係數,便利境內機構充分利用境外低成本資金,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報告》稱,將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試點擴大至全國範圍是人民銀行針對跨境資本流動管理推出的重要舉措,是完善我國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的關鍵一步,提高了跨境融資和資源配置效率。
另一方麵,在兩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方麵,最近三年來取得了快速的進展。
2014年4月,李克強總理在博鼇亞洲論壇2014年年會上宣布將建立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製。2014年11月,滬港通正式上線運行,為內地和香港投資者開辟了新的投資通道。
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適時啟動深港通。2016年12月,深港通正式啟動。
2017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答記者問中明確提出,準備今年在香港和內地試行“債券通”,也就是允許境外資金在境外購買內地的債券。7月2日,香港與內地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合作(簡稱“債券通”)正式獲批上線,7月3日“北向通”上線試運行。
《報告》指出,2016年,滬股通和深股通資金流入總金額為1105.5億元,流出總金額為528.5億元,淨流入577.0億元;港股通資金流入276.1億元,流出2287.6億元,淨流出2011.5億元。
截至2016年12月末,共有407家境外機構獲準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包括:58家境外央行類機構(包括境外央行、國際金融機構和主權財富基金)、112家境外商業銀行、28家非銀行類金融機構、204家金融機構產品類投資者、5家其他類型機構投資者。
《報告》提出,下一步,將繼續按照“服務實體,循序漸進,統籌兼顧,風險可控”的原則,有序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提升跨境投資和交易的便利化,促進資源在全球有效配置,助力經濟轉型升級和穩定發展。
最後更新:2017-10-19 22:4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