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9
搜狐
創業板10月以來第5次單日跌逾2% 底在哪裏?機會在哪裏?
市場“隻賺指數不賺錢”的格局在12月5日顯得更為突出。上證綜指在非銀金融板塊和銀行板塊的強勢護盤之下,守住了3300點關口。
但與上證綜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創業板大幅回調,這已是創業板指10月以來第5次單日跌幅逾2%。
29個申萬行業中有26個行業指數下挫,且大部分跌幅不小:
今年押注創業板的投資者無疑最受傷。回顧年初以來走勢,創業板指數年內跌幅達10.37%,僅10月以來跌幅便高達5.81%,而滬綜指年內則上漲了6.45%,10月份以來跌幅僅1.35%。
資金麵壓力帶來調整
創業板今日收盤跌幅2.18%,直接原因在於資金層麵相對偏緊。普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高級策略分析師劉鵬指出,在美聯儲12月加息預期下,過去一個月央行公開市場淨回籠4670億元。另一個原因是,過去一段時間內,前期創業板龍頭股的負麵新聞逐步發酵,嚴重打擊了市場對於創業板企業的投資偏好。在存量資金市場環境下,市場資金更加偏好業績確定性高的藍籌股,如銀行、保險板塊,這也是導致大小盤走勢分化的原因。
國都證券分析師肖世俊指出,資金麵趨緊及金融監管趨嚴兩大因素共同推升資金利率顯著上行,成為本輪股指調整的主要導火索之一。 本輪震蕩調整期,相應板塊均已釋放調整壓力:第一波調整主力包括電子、電氣設備、休閑服務、通信、計算機等高估值的成長板塊,半月內累計回調 7.5%—10.7%,主要反映資金麵趨緊、無風險利率及信用利差快速上行壓力;第二波調整主力擴散至食品飲料、汽車、家電、商貿、醫藥生物等消費藍籌,累計回調 6.5%—8.3%,主要反映前期顯著上漲後的技術回調及年底調倉壓力。
對於金融板塊護盤,其他板塊多數下跌,造成“隻賺指數不賺錢”的極端行情, 劉鵬指出,2016年初至今,以滬深300為代表的主板呈現慢牛走勢,創業板則震蕩下行,出現明顯背離。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新股發行常態化。
大量中小企業上市潮提高了直接融資占比,發展股權市場有利於改善融資結構、化解債權市場剛性兌付帶來的係統性風險。同時導致了以往相對稀缺的“殼資源”股風光不再。
2、存量資金市場,機構偏好主導行情。
2015年股市大幅回落後,大量非專業的中小投資者主導市場的格局轉化為專業金融機構主導。機構投資者投資偏好與中小投資者差異顯著,主要圍繞真價值與真成長兩個主題進行配置,例如銀行、保險、醫藥、釀酒等行業。
3、經濟政策導向。
自2013年開始,市場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雙創”政策指引下,對小市值企業偏好提高,隨之開啟了創業板從600點到4000點的兩年大牛市。到了2016年,供給側改革、國企改革、PPP等政策發布密集度提升,對大型企業構成有效的利好預期,帶來了2016年至今的大盤藍籌牛市。
4、板塊估值因素。
創業板靜態市盈率在2012年4季度牛市啟動前低至34倍以下,到了2015年6月高位時,已達130倍以上。這意味著,假設利潤在未來不變的情況下,投入的資金需要130年的利潤才能“回本”。而今,創業板市盈率隨著股價回落與內生性業績增長,已降低至42倍。再看滬深300的估值,2014年7月市盈率僅為8倍,2016年1月為11倍,現今為14倍。
創業板能否否極泰來
後續市場是否還會調整?
肖世俊指出:
本輪震蕩調整期,房地產、保險、銀行等三大權重藍籌,及鋼鐵、水泥、 煤炭等受益於冬季環保限產的三大周期板塊,仍逆勢上漲 1.0%—4.5%。前期領漲板塊步入領跌主力,而此前率先調整的部分資源周期或滯漲大盤藍籌,轉為逆勢上漲。市場震蕩局部結構性機會仍具備,且風格合乎邏輯切換、而非係統性下跌,同時兩融杠杆與陸股通北上資金未呈現明顯回撤之勢,均預示本輪市場調整空間有限。同時,資金利率階段緊中趨穩,無風險利率高位回落,助力緩解股指下行壓力。
劉鵬表示:
創業板經過長期下跌後,已存在抄底機會,關鍵在於抄底的策略。從當前環境來看,創業板股票隨著價格回落,風險正在逐步釋放。估值方麵越來越接近2012年的低位。但是,短期內仍處於風險釋放過程中,且資金麵、政策麵都未出現有利於創業板的實質性利好,當前未出現見底跡象。此外,一些成長確定性高的創業板企業股價已經處於低估狀態,其高成長性受市場環境的影響並未體現在股價上。這就給了長期投資者逐步逢低布局的機會。建議采取金字塔式分批次逐步買入並持有策略,持有至股價高估時兌現收益。
萬和證券分析師朱誌強認為:
陽曆年關將近,市場總體行情一方麵會逐漸轉向保守,另一方麵個股波動頻率或加大。在此情況下,有兩條線可抓,一條線是布局明年的成長股行情,對於優質成長股,投資者可逢低進行布局,第二條線是對年報預期的布局,對於有穩定業績的藍籌及今年大漲的周期股來說,也是重要的方向。短線而言,目前市場並不具備再次突破的條件,不過由於底部支撐較強,指數或將進入緩慢的震蕩上行區間。
交銀國際分析師洪灝認為:
在流動性約束下,小盤股將會有結構性機會。這是因為大盤股在 2017 年大幅上漲之後,它們的相對收益已經趨於極端。隨著未來幾個月通脹壓力抬頭,信貸增速放緩,債券收益率很可能在 2018 年一季度前仍難顯著下行。相對於無風險的國債而言,大盤股雖盈利穩定,但估值卻越來越高, 並已開始失去明顯的投資價值。從大盤股向小盤股輪動的過程將會是曲折的—— 直到這一趨勢最終被大部分人認可。
(原標題:創業板10月以來第5次單日跌逾2%,底在哪裏?機會又在哪裏?)
最後更新:2017-12-06 00: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