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80 返回首頁    go 搜狐


華為、小米、OPPO逆襲蘋果,國產手機的機會來了?

每個時代都會過去,遠有日不落的英帝國,近有功能機巨頭諾基亞。強大如蘋果似乎也躲不過這一自然規律。iPhone8的發布帶給蘋果公司的不再是驕傲的光環,而是此起彼伏的風波。從首銷當日蘋果商店外空蕩蕩的鐵馬護欄,到低於官方價格的黃牛價,以及近日在網上流傳的十起iPhone8電池鼓包等問題,無不動搖著這個巨頭的霸主地位。

與此同時,國內以華為、小米、OPPO為首的國產手機在銷量上完成了對蘋果的逆襲。在蘋果疲態盡顯的大背景下,國字號品牌不斷壯大,尤其是華為手機,不僅長期占據國內手機市場主導地位,並快速向海外市場擴張,在歐洲銷量也超越了蘋果,這也讓不少媒體發出言論,國產手機能否大展拳腳,完成對蘋果的超越?

國貨情懷的論調曆來都有市場,不過,拋開愛國情懷,我們也需要冷靜地看到現在國產品牌終端與蘋果依然存在差距,至少就現在而言,超越蘋果並不是一種理性的預期。

顛覆需要技術革命

如同彩屏機替代黑白機、智能機顛覆功能機一樣,每一個時代的顛覆都是以技術革命做為前提。而在如今技術發展下,還不具備讓國產手機完成彎道超車的環境變革。

過去兩年手機的演變軌跡其實是基於智能手機為核心的自我完善過程,手機產商多是圍繞著CPU處理能力、屏幕大小、外觀設計、攝像頭功能等方麵進行改進,但這些都不能算是真正的質變。換句話說,沒有一個全新的具備顛覆式設計和功能的新型終端出現來引發一股新的風潮,蘋果縱然失去了逐浪的創新能力,但也不至於被“後浪拍在沙灘上”。

另外一點,在智能手機完善期,蘋果依然處於領先。無論是改變整個行業的App Store、iCloud、Siri等功能,還是指紋識別、3D Touch技術、3D人臉識別、全麵屏等技術,iPhone仍然是手機革新的風向標。縱使在無線充電、全麵屏等領域被安卓占的了先機,但這些功能也都隻是“小眾功能”。隻有等到蘋果的入局,這些功能才會迅速成為行業的發展趨勢,成為智能手機的標配。強大號召力的背後依然是蘋果對於行業的絕對統治力。國產手機廠商雖創新不斷,但仍然無法逾越蘋果這座大山,成為引領變革的掌舵者。

國字號硬傷:軟硬件生態的打造

由於供應鏈的高度集中,硬件同質化的問題暴露無遺。從硬件及性能的角度來考量,智能手機產品已很難拉開差距。屏幕上,2.5D弧麵玻璃、曲麵屏、無邊框設計,以及對屏占比指標極限的追逐,幾乎成為了主流機型的標配。內存與芯片也早已不是什麼獨家秘笈,除此之外,一體化機身、快充、2K屏等也成了“基本功”,大多數所謂的創新上的突破更像是一條漸近線,或者是換湯不換藥的擠牙膏式的噱頭。

硬件創新舉步維艱的背景下,軟件係統的差異化成為了各大手機產商突圍的命門。雖然安卓係統有著高度的開放性和自由度,可以實現一定程度的訂製功能。但受限於安卓係統底層的邏輯,國產手機必須麵對文件碎片化、操作係統臃腫等諸多問題。另外,由於軟件市場安卓和蘋果的寡頭壟斷,國產手機始終無法打造自身軟硬件結合的生態模式。阿裏雲OS在此方麵雖有過嚐試,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反觀蘋果,封閉的IOS成為其最大的殺手鐧,無論從設計的美感、人性化以及整個App Store的生態,這套操作係統目前而言都不可匹敵。硬件雙供應商策略與軟件的獨一性封閉性策略,使其完整掌控軟硬件生態模式,穩守其高端市場的影響力。此外,App在設計和使用上,開發者也是優先適配IOS係統,反觀安卓則需要大量機型適配,這無疑也給國產手機超越蘋果設置了新的門檻。

國產手機依然處於產業鏈底端

想要跟蘋果一掰手腕,不得不麵對問題還有供應鏈,這也是國產手機之殤。在核心零部件上,各大廠商依然受國外供應商掣肘。比如在在芯片領域,國內手機品牌隻有華為一家擁有自主研發的處理器和基帶,其他手機廠商都在使用高通或聯發科的處理器。屏幕方麵,OLED屏目前被三星、LG等韓國企業把持,既便是攝像頭和電池這些小配件,都有很高的技術壁壘。加之國內的手機廠商在硬件研發方麵沒有技術積累,想靠自主研發硬件之路還很遙遠。歸根到底,我們的終端企業缺乏硬件的核心競爭力。而蘋果近些年被詬病缺乏創新很大程度上也是源於產業鏈這些年的變革局限,從材料到工藝等並沒有革命性的突破,就更不用說在產業鏈裏麵更加受製的國產手機產商了。

從以上幾點看,國產廠家離逆襲夢還有不少的距離。但蘋果也並非堅不可摧, 硬件供應鏈掌控能力弱化、創新能力頻遭質疑,這些都是蘋果亟需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麵,手機市場也從“寡頭壟斷”朝著“百家爭鳴”的趨勢不斷發展。此過程中,國產廠家仍有機會。

下一個率先突破固有思維、技術限製帶來新改變的廠商,才能獲得在這場角力中突圍而出的先發優勢,這就需要國產廠家徹底拋棄對蘋果的跟隨策略。華為能在國產手機中脫穎而出,離不開其對於自主創新的堅持。任正非不止一次的強調終端產品要以利潤為中心,嚴格控製庫存風險。不要盲目將三星、蘋果作為目標,要堅持走自己的路。

此外,強化核心技術也是國產手機突圍的“重中之重”。智能手機領域進入下半場,價格優勢早已不是製勝法寶。這也就要求廠家集中精力去打造高質量的手機,而不是一如既往地踩著價格底線的刹車等著消費者前來“浴血奮戰”,把資金的比例重新進行分化,多用於研發,力求突破,擺脫國際廠商的束縛,真正搭建起屬於自己的軟硬件生態。

總結

時勢造英雄,時代造就偉大公司。未來智能手機的創新突破口必然是外觀、交互體驗上的大逆轉,或者電池、屏幕技術上大跳躍,而不再是亦步亦趨的跟隨式創新。對於國產產商而言,與其跟隨模仿蘋果,不如潛心練好自己的內功,在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發上下大力氣,在產品質量和服務上下真功夫,在品牌建設和推廣中花真心思,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才會有真正趕上並超越蘋果的那一天。

作者:Alter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中國手機在越南大紅大紫 占據中端市場半壁江山

放棄2017,押寶“夢想機”,2018年魅族能否逆襲?

移動辦公崛起,手寫筆將改寫手機曆史?

最後更新:2017-10-18 19:05:20

  上一篇:go OPPO後發而先至 企業文化是核心競爭力
  下一篇:go 真未來手機 華為Mate10兩天後登陸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