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8
搜狐
“限塑”十年緣何依舊我行我“塑”?
2007年12月底,《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限製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發布。近10年來,這份被公眾稱為“限塑令”的通知在限製和減少塑料袋使用方麵效果明顯。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特別是隨著近年來外賣、快遞等行業迅速發展,“限塑令”效果逐漸弱化。
塑料袋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糟糕的發明”。有統計顯示,全球每年塑料總消費量4億噸,中國消費6000萬噸以上。白色汙染,貽害甚巨。“限塑令”規定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通過價格的杠杆調節機製來提高公眾環保意識,引導、鼓勵公眾合理使用塑料購物袋,促進資源綜合利用,保護生態環境。但在很多消費者看來,相比便攜的需求,塑料袋幾毛錢的成本感受不明顯,不少超市每年僅出售塑料袋就能賺上千萬元。
在既有的困境之外,限塑令還麵臨新的難題。單看這幾年隨著“互聯網+”興起的快遞業和外賣業就可知。有人做了這樣一個統計:按照每個訂單平均使用兩個餐盒估算,目前國內互聯網訂餐平台一天使用的塑料餐盒量約達4000萬個。快遞行業一年需要120億個塑料袋、247億米的封箱膠帶。在互聯網經濟高歌勐進之時,“限塑令”甚至淪為了“賣塑令”。
“限塑”十年依舊我行我“塑”,反而讓賣塑料袋的賺得盆滿缽滿,這樣的尷尬不能不引起社會各方深刻反思。從表麵上看,“限塑令”名存實亡,甚至淪為“賣塑令”,主要歸因於法令執行無力,執法部門失職,違規生產廠家猖獗等因素,但如果深入思考,卻會發現一些深層次的原因。
通過收費限製使用,有兩個因素不能不考慮,一是需求價格彈性,彈性大的話,確實有可能大幅度減少塑料袋的使用量,但彈性小的話,則隻能為消費者增加負擔,卻無法減少塑料袋用量。二是消費者付費以後,會產生代償心理,使用起塑料袋來反而會更理直氣壯,從本質上講,是與禁塑令的環保目的背道而馳的。同時,“限塑令”之所以在執行中有困難,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配套措施的缺席。目前,“限塑令”在執行過程中最大的難點是替代品環保購物袋價格太高,消費者難以承受。多數替代品平均售價3元到5元,有的檔次更高,定價也更貴。可以想見,這樣的價位很難讓普通人接受。
方向錯了,就不可能收到預期之效。“限塑”十年緣何依舊我行我“塑”?主要原因在於,“限塑令”頒布十年來,我們隻是在每年特定的時間才會因為媒體的回顧想起這條法令。筆者以為,要解決目前“限塑令”所麵臨的困境,政府除了要做好相關宣傳引導外,還應嚴格控製生產環節,加快研發替代品,並嚴厲打擊違規生產超薄塑料袋的黑作坊,嚴格監控批發、零售、消費等環節。唯有在嚴格執行罰則、實行供給側改革、政府承擔責任等多種合力下,才能讓“限塑令”令行禁止,深入民心,不再我行我“塑”。
(原標題:“限塑”十年緣何依舊我行我“塑”?)
最後更新:2017-12-05 05: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