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3
搜狐
大發審委履職滿月 IPO過會率高低難辨
近半個月來,原本就被市場廣泛關注的IPO過會情況,因為大發審委開始履職而成為“關注+”,更由於這兩周發審過會情況與此前相比發生較大變化進一步演變成為“關注++”。
一周前的11月7日夜,證監會官網披露當天首發企業的發審委審核結果,一家通過五家被否,被市場簡稱為“六過一”,並引發媒體對於發審趨嚴、高壓態勢等解讀,還有媒體稱之為“立冬慘案”;此後,11月10日,發審會審核了五家企業的首發申請,一家未通過,一家暫緩表決,三家通過;11月14日,發審會審核了六家企業的首發申請,其中四家企業通過,一家遭否,一家暫緩表決。兩相比較,又有分析稱,發審高壓態勢放緩?
其實,據此推測發審委態度的嚴與緩實屬欠妥。一是大發審委履職時間尚短。屈指算來,10月17日召開第2次發審會至今,也就剛滿月,這期間,大發審委審核的公司不過五六十家,且行業屬性多樣,從統計的角度看,樣本性質不一,數量不足,統計區間也短,以此做出過會趨勢判斷難免有失偏頗;二是在統計樣本不足、統計時間區間有限的情況下,如果以時間為自變量做橫軸,IPO過會率這一數據指標為因變量做縱軸,可以發現,在第一象限散落的幾個點,高高低低,並不會形成什麼明顯的趨勢,而以一時高或低來推測發審委審核態度的嚴與緩也不足信,倒有點為賦新詞強吸引眼球的意思了。相信發審委也不願意看到因為一兩次過會率的高與低變化而招致外界過度關注和解讀,而一定程度上還有可能是誤讀。
相反,發審委審核過程中提及的一些具體問題,確實值得各環節參與者仔細品味。
畢竟,企業上市不是升學考試做客觀題答卷,IPO審核也不應該像錄取工作,有指標和比例等硬條件約束。尤其是大發審委履職以來,從發審結果等公開信息來看,此前保薦人等中介機構篤信和堅守的企業淨利潤指標大壩正被無情衝垮,更多涉及企業持續經營能力、政府補貼、關聯交易等方方麵麵的問題被問及,並可能適時發生決定性作用。這些以前基本不是問題的問題突然放大成為決定性因素,看似有些“不按常理出牌”,擾亂了投行工作的慣例和既定章法,其實,在筆者看來,這些更多“非主流”問題與加入更多主觀因素的決斷,一方麵體現了發審委員的專業性提高,另一方麵也突出了保護廣大中小投資者的主旨。
(原標題:大發審委履職滿月 IPO過會率高低難辨)
最後更新:2017-11-16 05:4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