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53 返回首頁    go 搜狐


馬雲的淘寶帝國,你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

衡量創新的尺度,並非產品有多麼酷炫,而是它是否降低了因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市場交易費用。

看官馬上心下思忖,要說穀歌搜索降低了交易費用,這是不難想象的,坐地鐵去圖書館查找資料,不僅要花去路費,難以避免的更多是時間成本。

那麼iPhone呢?各種登陸App Store、iTunes感覺挺費事的,乍一想也說不出它降低了哪種交易費用?轉念想想,iPhone橫掃市場的理由,與其說外型有多時髦,不如說iPhone+wifi的設計開啟了“微機端到移動端”的革命。至於移動端如何降低市場交易費用,就毋庸贅言了。

市場交易費用是完成市場交易整個過程中的耗費,包括搜集供求信息、尋找交易對象、進行交易談判、實現交割等各個環節上的耗費。

在說到淘寶的興起與衰落前,要扯遠點。有個更說明問題的例子:作為一種金融創新的私募。

“私募”(Private Equity)大家提起來都覺得很牛卻很神秘,讓人聯想到共濟會或羅斯柴爾德家族雲雲。羅斯柴爾德可能做過“私募”性質的生意,可我們說的私募或PE,專指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金融創新。

私募是相對於公募(Public Offering)而言的,後者大約就相當於上市融資或再融資。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的字麵意思就是第一次公募。

既然如此,私募自然就是Private "Offering"了。私底下募錢容易,畢竟對不關係公眾利益的金融行為,監管就會鬆弛,幾個富翁自己集資(private placement)常被認為危害性有限。(其實,黑石集團、KKR、凱雷、德克薩斯太平洋等私募巨頭的成長史證明私募的”危險性“還不小。)

批評者認為,他們像豺狼、禿鷲一樣”惡意”收購工商業企業,采用“杠杆收購”的方式,用1塊錢撬動100塊錢的“獵物”,一旦得手,旋即上下其手,分拆打包,把優質的資產變賣賺個盆滿缽滿,丟下一個空骨架揚長而去。

兜裏隻有1塊錢,卻想空手套白狼,玩轉100元的龐然大物,這是如何實現的呢?簡單說,就是把你"賣"了你還為人家點錢。

把大象裝進冰箱的第一步:用你的錢買你自己。

這麼說吧,假使我有1塊元,你有一個價值100塊錢的皮包,我用各種正當或不正當的法子,讓你認為你應該把他賣給我。

為了支付這100塊錢,我就忽悠有錢人說,你挪借給我99塊錢吧,我可以用一個100塊錢的包包做抵押。這些有錢人包括保險公司、對衝基金和有意願打入本國市場的外國投資者(中國資本買下了黑石集團10%的股份)。

於是,你仗了天狗吃月亮的膽兒,花了1塊錢就把100塊的包包買了。可問題並沒有解決,人家的99塊錢加利息你得還呀。

還真是個“賊兔子”,你把包包轉租出去,第一周租給李小姐10塊,第二周租給劉小姐10塊……一直排到第20周,租金還是預付。

這就是美國的“垃圾債券”,和私募搭檔的天衣無縫,“狼狽為奸”。

垃圾債券(junk bond),也稱為高風險債券。向投資者提供高於其他債務工具的利息收益,但投資垃圾債券的風險也高於投資其他債券。

你太壞了,拿了200元租金,也也不急著還別人的99塊錢。你如法炮製,用200元去撬動價值20000元的愛馬仕包包。

哇塞!你買下了愛馬仕,那100塊的包包肯定也不一般,結果在風險爆發前,你把那個二手包出售了。

事實上,一個100塊錢的破包能不能用20周都是個問題。可畢竟租借者不知道這是第幾次出租,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總有許多風險偏好者願意購買這種”高風險、高收益“的垃圾債券。

隻有一元錢,隻有一筆交易,你就不屑於在百元市值的領域玩了,而轉入了萬元市值領域。

可那個價值100元的東西——我們把他想象成一個小公司吧,本來人家準備穩步發展,逐步做強,結果這些私募的豺狼通過離間合夥人,威脅管理團隊以達成收購目的,還解雇員工,發行垃圾債券等下三濫的手段,徹底摧毀了企業文化。

這種破壞性行徑,怎麼還稱得上創新呢?好吧,有個說法叫破壞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

私募在美國的興起,有這麼一個背景。美國六七十年代的收購風格可謂“劍走偏鋒”。

傳統上,市場玩家最初想到的是收購同業競爭者,比方說優酷收購了土豆。後來,阿裏把優酷土豆給收購了,有人就不理解了,做電商的買個做視頻的幹嘛?這也算可以理解,有用戶的地方就有數據,有數據的地方就有阿裏。

可當時的美國更“多樣化”。Harold Geneen的ITT公司成了一個收購狂,旗下有喜來登酒店、麵包公司、保險公司、汽車租賃公司,還有灑水器、雪茄和賽馬場的生意。Jimmy Ling的LTV集團收購了鋼鐵廠、戰鬥機生產廠和高爾夫球器材廠。

這種混搭收購並非基於業務間的互補性,而是通過紛繁複雜的收購推高股價,製造股票收益飆升的假象。

那麼問題來了,拋棄了“精耕細作”的傳統,把各種不相幹的產業聚合在一起,就推高了市場交易成本,盡管經理人團隊和投資人在這個過程中獲利頗豐,可一旦大潮退去,子公司多數都陷入了困境。

其症結並不在於業務本身不存在價值了,而是張冠李戴地錯配了資源。

在這種情況下,私募股權公司應運而生了。他們來者不善,心地也不怎麼善良,像禿鷲一樣並購,撕碎公司治理結構,找出”核心業務“並高價估出,以從中漁利。

假設一個私募股權公司盯上了一個巨大的傳媒集團吧,你可以把它假想成默多克的新聞集團,當然也可以是中國的任何一家價值100個億的大型媒體機構,隻是後者的市場還沒有那麼開放。

私募股權公司有一種能力,敏銳地發現了這個集團中的海外采集網絡和圖片產品是最有競爭力的核心,而報紙、電視等其他部門運轉欠佳。

現在,他拿出1個億,或者自己半毛錢也沒有,找各種金主,對他們說,這個機構價值100個億,我用這個機構做擔保,你借錢給我,我把它買下來,然後我可以給你30%的收益。

在市場流動性充裕的時候,即使沒有三寸不爛之舌,也不愁湊到這100個億。於是這家私募公司就采取各種辦法,對管理層、股東或監管部門軟硬兼施,買下了這頭大象。

馬上,私募公司就通過控製董事會把大象分拆了,把大量沒有效能的部門出售給更有互補性的競爭對手,比方說賣了50個億。然後通過發債、上市等方式,把核心業務做大成100個億。

現在私募公司就擁有了150個億。把100億貸款和30億利息還給投資者後,相當於空手淨賺了20個億,算算收益率是多少?

這種杠杆操作倍增了金融市場的體係性風險,可就像禿鷲不期然地成為大自然腐敗物的清道夫一樣,私募不自覺地重置了資源,降低了市場交易費用。

這一段說得有點囉嗦,似乎應該單寫一篇,可用來解釋《創新何為》確實很合適。

我不否認,發明石墨烯電池是創新,讓大疆無人機飛上天是創新,今天筆者談的創新是另外一種類型,在某種意義上說,更本質、更基礎。多年來經驗都表明,科技創新的先導是模式創新。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談得上什麼是淘寶的創新?淘寶如何降低市場交易費用?淘寶又麵臨著什麼危機?

哲學有三大難題:我是誰?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而市場的三個難題無非是:“去哪兒買?”“東西好不好?”我再外加一個“還能更好嗎?”

第一。淘寶解決了“去哪兒買?”的問題。婚禮的時候,我想買一個古代歐洲用的紅泥印封請柬,這種奇思妙想分分鍾在淘寶上被滿足,否則可能跑遍天南海北,我都無法獲知哪裏生產這種玩意。

這樣的經曆,相比每個人都有感觸,無需多說。盡管現在看來司空尋常,可隨便讀一本阿裏巴巴的商業史,尤其在阿裏巴巴對eBay的模式之爭中,就會發現,這堪稱馬雲最成功的創新。

第二。“東西好不好?”說的學術點,就是淘寶是不是一個“檸檬市場”?

檸檬市場指在信息不對稱的市場,產品的賣方對產品的質量擁有比買方更多的信息。在極端情況下,市場會止步萎縮和不存在,這就是信息經濟學中的逆向選擇。"檸檬"在美國俚語中表示“次品”或“不中用的東西”。

1970年,31歲的喬治·阿克爾羅夫發表了《檸檬市場:質量不確定和市場機製》,提出了這一概念。

舉個常說的例子,二手車市場。用過的車有什麼毛病賣家最清楚,買家卻看不出來。這時買家最多願意出的價格是二手車的一個平均價,於是實際價值低於平均價的賣家倒是樂意到這個市場來,可實際價值高於平均價的車主多半選擇不賣了。

我們常常會碰到這個問題,我一個九成新的iPhone 6,剛買沒幾天,到二手市場就被打了三折,實在太氣不過。其中的道理就在於,沒人知道你是不是第一天就把手機掉茅坑裏了。(如果真是如此,可能人家隻願一折收購呢!)

網購有這樣的擔憂,買家無法確知良莠不齊的商家中,誰賣的是劣質品,因此也不願掏高的價格去購買產品,於是那些真正的良心賣家就撤出了這個市場。

和二手車市場不同的是,淘寶這個平台足夠大,假設大到如果你一旦撤出,就等同於撤出中國市場,那麼問題就轉化為中國是不是一個巨大的“檸檬市場”的問題了。

淘寶在設立之初,必定考慮到這個問題了。淘寶和競爭對手eBay最大的不同在於,淘寶開放了評論功能,希望通過買家的評價剔除劣品賣家。

這一方法擊垮了eBay,可眾所周知,這一機製在運行過程中常常被濫用。

就算這種用戶回饋的功能運轉良好,卻引出第二個問題,這一機製可以淘汰偽劣品,卻很難淘汰假冒品,在假冒品領域,信息仍然是不對稱的。

當然,可能並非絕對的不對稱,許多買家明知是A貨,隻是將計就計,將這種信息不對稱傳遞給下一個環節了。你知道這是假貨,但周圍的人不知道,以為你買了真貨,那麼你同樣實現了奢侈品附加值真正要表達的意義,受騙的是你的同伴,盡管這無關緊要,但信息不對稱仍然沒有解決。

爭論因此出現了。奢侈品價格那麼高,A貨質量又不差,還支撐起千百個小家庭的中產階級夢想,為什麼要受到指責呢?用道德進行買賣雙方進行討伐,是不是有點不近人情,曲高和寡了呢?

於是第三個問題來了,我將之稱作,“還能更好嗎?”

這幾天,有個非常時髦的文章,大概是習大大的供給側改革,這一理論起源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興起的供給學派,國內的賈康是主要研究者。

供給學派認為,美國經濟當前的關鍵問題在於供給,即在於生產率低下,供給不足,而不像凱恩斯主義者所說的那樣,是由於社會總需求不足。信奉薩伊定理,認為供給創造需求這一觀點在現代仍然是正確的。為了刺激生產,必須減稅。

供給,供給,供給。淘寶那麼多賣家,不正好就是供給嗎?不正符合習大大的新主張嗎?

或許有點望文生義了。加大投資,刺激需求這些套路都屬於需求端改革,供給端改革是什麼呢?一個二十世紀初的例子最說明問題。

據稱美國汽車大亨福特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問消費者需要什麼,他們可能會說讓馬車跑得更平穩,可我給了他們汽車。

供給側改革在中國,當然也麵臨減稅、放鬆管理等問題,但還有一個更要命的問題,壓縮”檸檬市場“,讓”高質量的二手汽車賣主“不要退出市場。

目測,現在的淘寶模式還不能解決供給學派提出的目標。

當”劣幣“的市場交易費用降到了最低,”良幣“的市場交易費用卻被推到最高,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就不可避免,甚至在阿裏集團中,淘寶和天貓都形成了類似的競爭關係。

但願我崇拜的馬雲先生不會因此起訴我,那麼多含辛茹苦地以小本買賣養家煳口的淘寶賣家也不會因此追殺我。

淘寶的供給側改革(如果願意啟動的話),可能會立即讓眾多小賣家斷了口糧,卻會在長期的尺度上引入優質的創新者。

擊敗現有品牌的辦法沒法通過仿冒,可一點點微小的功能改進,再加上成本優勢,結果往往就發現那些作威作福的大品牌也不過是紙老虎。

這時,你就成了這一領域的”私募股權公司“,你用敏銳的眼光,找出那些大品牌的錯配之處,將之擊敗。

在矽穀,這樣的傳奇數不勝數。

創新何為?擊破那個檸檬市場,淘寶才能真正地、更好地幫助幾十萬中小企業走得更遠。

私募:Private Equity

首次公募:Initial Public Offering (IPO)

破壞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

供給學派:Supply-Sider School

市場交易費用:market transaction cost

劣幣驅逐良幣: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 money

檸檬市場:Lemon Market

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

信息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

最後更新:2017-10-08 15:27:16

  上一篇:go 黃子韜:出演至尊寶,是一種值得被珍惜的緣分
  下一篇:go 鄭爽迪麗熱巴唐嫣同穿牛仔衣,差別為何這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