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54 返回首頁    go 搜狐


iPhone X對iPhone來說是什麼?

十周年紀念外的三種突破。

iPhone問世10周年,蘋果推出了iPhone X,從產品命名方式,就可看出它與過去iPhone係列的品牌認知意義有些不同,以前用羅馬數字3, 4, 5, 6, 7, 作為品牌命名基礎,可這次特別用了希臘數字的X(10),可見蘋果自身產品的企圖心,想要做出不同區隔。除了「十周年紀念機」的定位,蘋果也借由推出X,做出下個代產品宣示,蘋果 2017 WWDC徹底就是一場「軍火展示」,讓市場看見蘋果於技術應用領域的持續突破及其能耐。

iPhone的技術突破:3D感測

iPhone X最令人驚豔的技術突破,實屬新增大量感測器的前置鏡頭,搭配測繪點投射器、紅外線鏡頭、泛光照明器,組成了TrueDepth相機係統。這些技術,讓iPhone X不隻能捕捉平麵影像,更可用感測的方式搜集多層次、多麵向的向量資料,記錄成三維立體的資料模型,不隻能應用於Face ID的人臉辨識解鎖,也能更真實呈現或模擬出特定的畫麵、情境。

例如,逆光照片的人物影像,通常因陽光過亮影響,造成主體人物黑暗不清,一般的圖像處理軟件,僅靠著平麵圖像演算技術較難還原拍攝時所期盼看到的顏色,但若可運用三維向量的立體資料模型,區隔出人像的3D模型,透過3D算圖,借由過去累積出龐大資料的平麵圖像演算技術再重新著色,圖像將有機會不再因拍攝時的現場問題造成精彩一瞬間被破壞,而是可以透過事後的技術應用補救,將原先所希望呈現的影像效果予以複原。

更進一步說,物聯網議題熱燒,各式各樣數位商品陸續在這幾年加上各類感測器,用來記錄各種不同的數據資料,因應各種未來可能需要的潛在服務。蘋果則是借由推出X,實際投入感測器技術應用的領域,將這些原本還有些抽象的應用領域,變得更為具象,且直接進入消費性市場,向所有iPhone使用者宣告,其技術將不再隻是我們過去所熟悉那樣停留在二維平麵時代,而是可以更大步的跨入三維立體世界,人臉能夠被三維立體化記錄下來,那拍照時在圖片中的物件,則也有機會被紀錄成為3D模組物件,這一切如發展順利,將可替蘋果奠定在影像與成像技術上難以超越的門檻,同時為將來更積極發展AR、VR、MR準備,因為這些應用都需要虛擬3D物件的元素,現在的動態表情符號(Animoji),就是其中一個嚐試。

iPhone的定價突破:8000元以上的超高定價

這次推出的X,則是iPhone係列中定價最高的機種,主要原因有二:

性能提升,較高的生產成本。X在設計、功能模組上,比過往的iPhone係列更複雜,除了增加3D感測技術,還使用了OLED屏幕做近乎滿版設計,用iOS11新版操作介麵替換掉實體Home鍵,可說是有別於過去蘋果設計iPhone時的大膽策略,但也印證蘋果透過iPhone X這款十周年紀念機種,決心要做出領先市場,且不讓競爭對手專美於前的市場銷售潮流。相較普通麵板,OLED的生產良率較低,僅60%左右,再加上此次滿版屏幕,為了放置TrueDepth感測相機模組進去,在屏幕整體布局上,必須搭配凹槽設計(戲稱「劉海」),令加工程序更為複雜。這些生產加工的複雜因素都拉低了生產iPhone X時整體的良率,進而影響到市場的供貨速度,直接提高不少生產成本。蘋果如又要維持住原有50%左右的毛利,X定價必然會較高。

測試消費者對高價產品的接受程度。過去,蘋果一直有意識地透過iPhone各代演進來測試消費者,對高價產品接受程度,尤其推出大屏幕的iPhone 6、iPhone 6S、iPhone 7,直接將內存規格拉高,令消費者對大屏幕的選擇隻能在其價位區間。而這次的X技術大幅突破,搭配全屏幕OLED的設計特征,如能夠合理在消費者心中,奠定該有價值認知,順利抬高售價,蘋果也就借機讓iPhone定價從5000跨到8000甚至1萬,測試消費者購買意願,用自身品牌力、產品力間接做市場調查,探探看消費者願意購買的天花板在哪。即使消費者認為定價太高,也可轉而購買同是新機的iPhone 8。而由目前手機末端通路的銷售情況來看,較便宜的8雖有基本銷量,但遠不如6、7推出時反應熱絡,反而更多消費者來到門市,直接詢問較高價、高規格的iPhone X,也顯示了iPhone消費者,多是追求蘋果品牌價值的顧客。

被冷落的iPhone 8?

相較於X的技術突破、滿版屏幕、去除按鍵等設計創新,8並沒有太明顯的更新與躍進,吸引力自然也較低,可以說這兩個同時推出的機種之間,產生了一些排擠效應。即使通路都在促銷8,甚至在銷售不到2周的時間內,直接降價800元,補貼回饋給消費者,仍未提升銷售熱度,這點或許也是蘋果在測試其品牌之於消費者期望、市場需求時,並未考慮周全之處,造成通路銷售上的商品堆積促銷壓力。

但是, X因生產良率與成本管控等問題,在CEO庫克擅長的供應鏈管理,尚需下足功夫。如要整個供應鏈生產技術都上來,可能要延至明年第一季、第二季才能穩定全球供貨,也許蘋果可利用這段等待時間,策略性的區隔兩者商品銷售方式與節奏,為iPhone 8在X供貨量正常之前,爭取一些銷量,甚至利用這段時間與競爭對手持續在市場較量。由於現在的3C產品周期短,使用者大約1年左右就會更換手機,此時若iPhone 8降價至有吸引力的價格帶,現正使用Android手機,但仍對蘋果產品有些想像的使用者,就可能會轉換到iOS陣營。

iPhone的屏幕尺寸突破:滿版,滿足更多需求

X配備滿版屏幕,代表iPhone係列又增加了一種尺寸。然而, 蘋果增加iPhone的規格、機種,並不能算是推出機海戰略,而是借由產品代演進,因應消費性市場需求現況,做出的市場應對方案,希望能夠更妥善、有效地跟目標消費者精準溝通,告訴果粉們:「蘋果真正在乎你們的想法,並透過產品來滿足你們對於蘋果的想像。」蘋果的產品發展路徑圖(product roadmap)一直很清楚,每一代有共同精神,例如使用者體驗一致、商品設計DNA一致、線上服務整合一致等,但在產品區隔上,又能明確區別消費訴求。然而蘋果的品牌核心價值不變:永遠給消費者帶來最好的使用體驗,功能、情境,無論選擇什麼樣的尺寸、產品,都能滿足使用者。

蘋果每代的產品,規格、關鍵零組件大多相似且可在不同產品重複使用,僅屏幕大小差異,在生產時作出區隔即可。其關鍵來自於CEO庫克靠蘋果龐大現金流,用來管理複雜的生產供應鏈,同時又確保每個零組件的購入,不僅成本要夠低,而使用率絕對要夠高,庫存不能超過一定水位。透過在消費性市場的各類商品推出,佐以卓越的供應鏈管理能力,蘋果可說是所向披靡無人可及。但對末端市場而言,消費者看到的卻是完全不同產品,能吸引不同需求的人。

比方說大屏幕的iPad Pro鎖定專業人士,如果再搭配Pencil,價格就更高,可明顯與iPad鎖定家庭用戶、一般消費者等作出鮮明區隔;iPad mini則是鎖定高機動性的商務人士,可能經常需要作文字、影音簡報。而X則是iPhone係列的第一支滿版屏幕機種,應該更能順應消費市場大屏幕的潮流,增加銷售量。價格更為低階則有純粹的多媒體音樂播放器iPod,用來滿足重視娛樂享受的消費者。這樣的策略,替蘋果建立出一套完善的價格傘,在不同的價格帶,都能選擇出對應的消費者,也替蘋果在其行動裝置的領域之中,為其品牌找到更多需要的人,帶入更高的收益。

另外,隨著產品線拓增,擅常供應鏈、物料管理,又現金充足的蘋果,也更能消耗物料與生產庫存,並壓低廠商進貨價格、生產成本,讓供應商們能優先提供蘋果需要的商品,像是零組件與屏幕。接下來,進一步牽製競爭對手的生產時程與備料。如果,在未來市場需求很明確顯示X是消費者的主流期望,當供應鏈的生產穩定性提升,也許蘋果就可回頭要求供應商,設法提升作業技術、改善工法、降低不良率,增加生產效率,讓下一支iPhone推出時,可以沿襲X的特色。

iPhone X待克服的生產困境

蘋果過往最常見的問題,就是供不應求,此次X因生產難度較高,延遲出貨的情形可能會更加嚴重。供應商要克服3D感測模組安裝與OLED良率不佳的問題,再加上X的屏幕貼合、複雜的組裝工序,都在在挑戰組裝廠的產能,顯示出X的最大難題,並非市場需求不足,而是產能與供應鏈管理是否能滿足市場湧入的大量訂單。不僅如此,這次蘋果推出因應期感測模組的App,尚處在Beta(測試)版本,軟件的穩定性與消費者使用的期望,能否連結對應起來,考驗著iPhone X正式推出後,市場的後續口碑發展。

對蘋果來說,最不理想的情況,就是延至明年3、4月,才能開始出貨,如果要順利出至全世界,可能會到明年6、7月。目前全球市場對iPhone X期待熱烈,而且蘋果既沒有指定限量銷售,也沒有限製特定消費者才能購買,如果在正式銷售時,仍未完整解決產能問題,恐怕會對蘋果帶來巨大的負麵影響。此時,庫克能不能在這過渡時期,好好將iPhone 8給賣出像樣的成績,做好此代商品在這段時間該有的角色,不讓iPhone 8莫名就神隱了,考驗整個蘋果品牌操作的智慧。

至於蘋果克服了X的生產、技術問題後,在整體商品操作使用體驗,或是App應用技術領先上,應該有機會大幅拉開與競爭對手的差距,甚至進一步的將產品操作體驗,帶到競爭者難以進入的下個代,建立出專屬於蘋果體驗架構,做出過去以往所無法做到的商品明確區隔、差異,將原有的手機規格戰,拉到更高的層次在體驗與服務上,做到隻有蘋果才能提供出來的商品鑒別度,深耕並奠定在消費者心中無可被取代的價值。

作者介紹:

織田紀香Norika Oda

從事數位行銷工作超過15年,近期積極輔導中小企業轉型從事線上零售,協助市場拓展與各類行銷操作。過去曾在數位行銷代理商、廣告代理商、網絡資訊服務公司任職,服務過各式各樣企業,從中小企業到知名跨國品牌集團均有豐富經驗,投入執行過數百個行銷專案,為客戶帶來多種不同之成效回饋。2012年起進入講師領域,專注在數位行銷、社群行銷、內容策展、創業麵麵觀、實戰企劃力、職場溝通力等授課培訓上。至今為止公開課程、企業內訓、大型演講已有近千場經驗,跨足北中南,近百間企業邀約,並曾三次在Tedx演講。

最後更新:2017-10-25 17:09:49

  上一篇:go 為什麼小米天天缺貨,而OPPO、vivo卻要多少有多少?
  下一篇:go iPhone X入手後的10個初體驗:看完再決定買不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