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504 返回首頁    go 搜狐


微信隻不過是一個渠道而已!不信往下看

在過去的2015年,從微博的自媒體時代到微信的自媒體時代,這兩者間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最大的不同就是微信時代的一個自媒體就可以支撐起一個公司,支撐起一家獨角獸,更可以改變甚至顛覆一個行業的發展!這就是基於微信自媒體的獨特魅力,也是宏觀上的最大不同之處。 然而,自媒體的估值、融資、新三板等等跡象都表明自媒體的未來一片光明。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微信自媒體創業依然任重道遠 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很多前期玩自媒體的朋友都發家致富了,一個20萬粉絲的城市自媒體,月入10萬並非難事,但是挑戰也與日俱增。 最明顯的表現就是閱讀量一天比一天低!

於是,大家都說基於微信的公眾號快不行了。 於是,趁平台還有點人氣,該發廣告發廣告,該掙錢想掙錢。 於是,自媒體慢慢淪為了廣告的集散地。 所以,微信自媒體創業依然任重道遠,並非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光鮮亮麗。

原因有三:一,據不完全數據表明,2015年03月02日之後,也就是今年春節之後,微信公眾號整體的關注量呈下降趨勢,也就是說微信公眾號的紅利期已經成為了過去。 當紅利期過去後,增粉難度越來越大,這也說明了行業垂直類的平台已經趨向飽和,盡管內容跟不上。二,公眾號出現了極度泛濫行為,隻要你是人類,有張身份證、銀行卡,你就可以成為一個自媒體人。 當每個人都成為自媒體人的時候,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幹擾用戶的閱讀習慣。 當你打開折疊訂閱號,出現在你麵前的是各種各樣的標題黨! 當你一刷朋友圈,呈現在你麵前的都是各式各樣的轉發文! 這導致嚴重的視覺疲勞,你連看的欲望都沒了,更何況點擊閱讀。三,自媒體的核心主要還是掌握在微信手中,所以功能的擁擠、微商的刷屏、信息流廣告出現、雞湯文的泛濫,以及用戶開始意識到微信和刷朋友圈占用自己日常時間太多,新鮮感不在。 也導致點開微信以及刷朋友圈的頻次降低。 這也導致大部分自媒體運營人常常無病呻吟,因為越努力,閱讀量越低。 做自媒體難度那麼大是不是沒希望了呢? 其實還沒到沒希望的地步,這三大原因隻能說明未來做自媒體任重而道遠,難度將會越來越大,對團隊水平、專業性要求越來越高。 未來要做好自媒體,我認為要從以下四點突破:一、優質內容 不知道大家是否發現目前,國內自媒體存在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就是優質內容非常匱乏。 一個新聞或者一篇優質文章一出來,基本所有平台都在轉載、轉發,所以導致非常嚴重的信息同質化。 拿我自身的例子來說,我每在創業邦雜誌上發表一篇文章,就會有很多的媒體平台轉載,這其中有百度、騰訊、新浪等知名的媒體平台。 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這些大平台也會轉載我的文章? 難道是我的文章寫的很好嗎? 當然,這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 但是更重要的一點是,我發現國內很缺優質的文章和內容。 大家可能會很好奇,中國人口基數那麼大,大學和專家學者那麼多 為什麼會出現優質內容匱乏的情況呢? 以互聯網、科技、新媒體為例,前段時間我查了很多文獻和翻看了很多資料 最後總結了兩個原因: 一是,隨著近兩三年來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移動終端的迅速普及,大家對移動終端保持著的新鮮感還未退去,所以每個人手裏每天拿的不是手機,就是平板,所謂的“手不離機”。 而手機和平板等終端主要是輸出信息的產物,最多也就用它來發一條140字以內的朋友圈、微博或短信,很少有人拿著手機寫一篇5000字的文章吧! 也很少人會捧著筆記本寫作了,而更多的是工作和看劇。 所以這就導致了我們動手寫作的能力越來越差,大家更傾向於用它來獲取信息,刷朋友圈、看視頻、新聞資訊等等。二是,據統計,現在中國人平均每年閱讀4.7本書,每天不到5分鍾,但是韓國人每年閱讀11本書、法國人每年閱讀20本書、日本人每年閱讀40本書,而以色列人(猶太人)每年閱讀64本書。 於是,你也就發現中國人口這麼多、網民也這麼多,但是卻生產不了優質內容的原因了。 正所謂不輸入,何以輸出呢? 沒有優質內容的輸入,很難有優質內容的輸出。 所以沒有閱讀、寫作習慣,根本就談不上好的輸出,文章優質與否了,更何況是變化如此之迅速的互聯網時代,隻要你兩天跟不上這個時代,很可能就會被淘汰。 如果要做一個有一定估值的自媒體,生產優質內容,傳遞最基本的價值是必不可少的,其實也是做好自媒體核心要素之一。 二、專業出身 現在,玩自媒體或新媒體的主要有兩種人: 一種是草根玩家,另一種是專業出身。 草根玩自媒體,吸粉很厲害,一個月能把一個平台的粉絲做到上百萬,但是平台內容運營和盈利能力與專業相比,可謂差得十萬八千裏。 從廣告價格上就不難發現,在草根平台上發一條廣告撐死也就掙個幾萬塊。 而專業媒體人出身玩媒體的,同樣上百萬用戶,他們的一條廣告費可以達到30萬,相當於草根玩家一個月的廣告收入。 我舉得例子指的就是“一條、邏輯思維”,他們平台的估值已經上億美金了,為什麼一個微信自媒體平台的估值能達到上億呢?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們是專業媒體人出身,除了背後有相關資源的積累外,他們還善於打造優質的內容! 而優質、有價值的內容很容易培養用戶的忠誠度,和提高品牌和團隊知名度。 當品牌知名度提高的時候,就會出現品牌溢價,用戶也就心甘情願為你掏腰包。 一條一億美元的估值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他們平台現在一個月的收入可達到3000萬元,為什麼? 原因就在於品牌溢價,他們打造自媒體平台後,通過場景電商的方式變現。 也就是在平台上賣客單價達到上萬元的藝術品,而且用戶還真的買單了。 邏輯思維也是一樣,羅振宇從央視出來的,資深媒體人和傳播專家,依賴自己淵博的知識,以“為你讀書”為切入點,打造邏輯思維個人品牌和社群經濟。 然後通過讀書會、會員、銷售來獲得收入。 一條創始人徐滬生,《外灘畫報》主編、《上海壹周》創始人,他們的媒體素養非常高。 他們知道用戶喜歡什麼,想要什麼? 於是他們能脫穎而出,所以後來吳曉波、秦朔也加入都自媒體領域來了。 所以未來玩新媒體也好、自媒體也罷,不容忽視的一點就是對專業素養的要求將會越來越高。三、社群形態 將新媒體打造成社群形態有什麼意義呢? 我總結出了兩個意義: 一是,匯集優質內容做頂級輸出 二是,打造社群閉環實現盈利。1)匯集優質內容做頂級輸出 優質內容的頂級輸出是什麼意思呢? 比如創業類或互聯網類的新媒體,我們可以理解為他們是一個匯聚了一群對創業、互聯網、科技感興趣的社群形態。 而當該新媒體有一定知名度後,專欄作者、作家或相關機構、企業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他們會盡最大的努力去生產優質的內容吸引大家的關注和傳播。 而該新媒體不需要生產任何內容就開始做頂級輸出了,這就是社群的魅力和力量。 當然,這個過程你必須要解決社群的流動性、形象、關係和訴求的問題。2)打造社群閉環實現盈利 新媒體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無非就是獲取資訊和學習,傳統的新媒體可能更偏向於傳播,而未來的新媒體一定是打造線上線下的社群形態。 打造社群閉環是未來新媒體的核心組成部分,其中一個原因是,單純的線上學習太淺薄、太枯燥。 所以需要線下專業小人群引導的深度學習,和資源共享、交換,所以這時候讓大家掏錢去學習和共享資源,大家是願意的。 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學習、提升自我的願望越來越強烈。二,大家的確渴望提高自己的交際和人脈圈。 其實,一條、邏輯思維玩的就是社群,線上聚合人氣和做打造品牌,線下進行變現,通過社群把認同你們的人牢牢鎖住,將其轉化為你們的忠實粉絲,讓他們為你掏腰包。四、品牌打造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察覺到,自從今年3月份開始,你和你身邊的朋友開始清理你微信裏的訂閱號,將那些你認為沒用的平台取消關注,最後隻留下那些你認為有用的,能給你提供價值的平台。 所以這時候品牌和優質內容的作用開始凸顯出來了。 比如創業、互聯網類的文章,你主要會看創業邦、虎嗅網和36Kr就夠了,因為他們提供的內容貼切我們的生活實際,能引起共鳴,而其他平台大部分都是轉發他們的,你又何必關注呢? 那怎麼打造品牌呢? 很簡單,打造生態閉環,就是通過以上講的三個要點去打造。一是,生產優質內容,為用戶提供有價值的內容,他們自然會跟著你;;二是,專業出身,利用專業技能打造優質內容,吸引優質團隊,提高品牌知名度,讓品牌溢價;三是,打造社群形態,將認同你的人聚集起來。 當你做好以上三點的時候,你的品牌知名度已經出來了。 自媒體永遠不會落伍落伍的是你的思想和觀念 2016年,內容創業會越來越火,自媒體行業號也將會更加飽和,非生產原創類的自媒體將麵臨著巨大的危險。 如果有一天微信全麵開放原創申請功能,預計有三到四成的自媒體會倒下。 同時,未來的自媒體並非人人都可玩,它對團隊協助、專業化要求越來越高。 在競爭如此激烈的自媒體時代,如果你因為擔心微信會死而放棄自媒體運營,那你就OUT了。 自媒體會永遠存在,微信隻不過是一個渠道而已!並無法決定自媒體生與死的核心利器。

最後更新:2017-10-08 04:18:52

  上一篇:go 微信公眾號你看不到的評論究竟是什麼?
  下一篇:go 用“微信轉賬記錄”截屏當證據,這位姑娘的2000元卻討不回來了!她的遭遇,你也可能會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