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
搜狐
李連傑:馬雲和我為什麼要做一部關於太極的電影?
「奧運會有日本的柔道,韓國的跆拳道,為什麼沒有中國的(項目)?」這個李連傑思考了近20年的問題,終於能夠給出自己的答案,並借助《攻守道》公布於世。
這可能是電影史上最獨特的一部武術題材的電影了。阿裏巴巴創始人馬雲公布電影海報,而他本人是電影的男一號。製作陣容也可載入史冊:功夫巨星李連傑擔任製片人,文章做導演;參演的不僅有太極愛好者馬雲,還有吳京、甄子丹、鄒市明、托尼·賈等明星,武術指導則是袁和平、洪金寶和程小東。
如此多動作明星聚在一部20多分鍾的短片裏,是從來沒有過的。從製作來看,《功守道》可以說得上是每分鍾投入成本最高的一部短片。李連傑透露,片中所有演員包括他自己都是零片酬出演。
他解釋,《功守道》裏麵的中國演員都將弘揚中國武術、中國文化,視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在《功守道》裏,李連傑扮演的是一名掃地僧,他希望自己在推廣功守道過程中就像掃地僧,掃清障礙,為後來的人鋪路。
功守道是以中國傳統武術太極為基礎發展出來的一項全新的運動項目,「如果把推手看作太極的2.0版本,那麼功守道就是在推手上再升級的3.0版本」。
在推廣太極和中國文化的這條路上,馬雲和他有著共同的夢想。不同的是,馬雲的作用更像推土機,在前麵「推推推」,推出一條沒有路的路。「我們的夢想是未來有更多的人,能夠關注並加入到由傳統太極文化演變而來的功守道這項體育產業裏。」
李連傑的夙願不僅於此。他的終極目標是將功守道推向奧運會,讓奧運會上出現一個帶有中國文化標簽的正式比賽項目。
「奧運會有日本的柔道,韓國的跆拳道,為什麼沒有中國的(項目)?」這個李連傑思考了近20年的問題,終於能夠給出自己的答案,並借助《攻守道》公布於世。
武術到底是文化,還是體育?
當今年太極遇到挑戰而成為全民探討的話題時,其中的兩個核心問題,「武術到底是文化還是體育?」以及「武術要怎麼對抗?」,在李連傑的頭腦裏也盤旋了近20年。
2016年裏約奧運賽場上,共有五個搏擊類比賽項目:拳擊、柔道、擊劍、摔跤和跆拳道。其中,源自日本的柔道和韓國的跆拳道分別在1964年和2000年成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但是中國武術,卻再次無緣裏約奧運會,已經第三次申請入奧而未果了。
李連傑回憶說,他曾跟奧組委相關人士聊起武術進入奧運會這個話題,大家都說比較難,「人家說用手的我們叫拳擊,用腳的叫跆拳道,用摔的叫國際摔跤或柔道,中國武術要算在哪個類別裏麵呢?」
「甚至申請時連攀岩都比武術分高,攀岩基本上是武術裏邊最前端的一個練體能的基本功,但是這個項目排在武術前麵。」李連傑說。
奧組委的專家對李連傑說,一項運動進入奧運會有幾條硬的規則:公平公正、沒有性別歧視,有足夠的參與人群、加上有足夠的傳播……你去思考這些東西。
實際上,直到去年,這些基本問題仍然沒有答案。練了40多年太極,李連傑已經習慣了借用太極去思考,就是事物皆分陰陽,也必須看兩麵。「我非常認同我們璀璨的民族武術文化,它有悠久的傳承,有優秀的一麵,這些我們不用去探討,因為大家都知道。但反過來看,這其中一定也有問題,我想的是問題在哪裏。」對於武術這個太過龐大複雜的話題,李連傑說起來也十分謹慎。
「到底是什麼我們沒做好?」從2008年就擔任中國武術大使李連傑認為,關於武術有個問題一直沒弄清楚,就是武術自身的定位。
2001年時,李連傑應邀去聯合國做演講,下台之後他被人問到武術到底是文化還是體育。在外國人看來,體育是用來競技的,文化是用來欣賞的;體育是人人都能參與的,文化是大眾欣賞的。
「人家說你這個武術到底是文化和體育,你不能兩個都是,當時還真的把我問住了,」李連傑說,中國武術一直進入不了奧運會,定位不清是很關鍵的一點,「我們經常說,中國武術是優秀的傳統文化,另一方麵我們又要把武術作為體育項目推向奧運。」
在關於太極話題討論最熱鬧的幾天裏,馬雲問李連傑有什麼看法。李連傑認為,應該往內在去找問題,外在的太大解決不了。兩個人商量之後,討論出一個解決問題的內在辦法,就是推出一種武術產品——「這個產品就是功守道」。
10月31日,阿裏影業發布馬雲、李連傑在影片《功守道》的造型海報。
既然要比賽,就要有公平的規則
在李連傑的講述中,功守道有著明確的定位,它不再是一種文化產品,而是基於淵遠流長的太極和武術文化傳統之上開發出來的體育產品,是一項對抗性的運動。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功守道以什麼樣的規則來對抗?
李連傑認為,缺乏對抗規則正是半年前那次「比武」的不公平之處。他表示,大部分人隻看到兩個人打了一架,就認為綜合格鬥把太極給比下去了,但這根本就不是比賽,「既然是比賽,就要有公平的規則」。
他打了一個比方,都是球類運動,讓一個籃球選手去和足球選手比踢球,那打籃球的一定贏不了。在李連傑看來,體育比賽尤其是對抗性比賽,一定建立在公平的規則之上,雙方選手的體重也要基本相當,就像柔道、拳擊比賽分出不同的重量級。
中國武術,包括太極,最初都誕生在冷兵器時代,具有很強的對抗性和實戰性。槍炮發明出來之後,熱兵器時代到來,武術和太極才逐漸轉變為體育項目。
其實,很多現代運動項目都是由冷兵器時代的軍事項目演變而來,比如已經進入奧運會的擊劍、標槍、鐵餅等項目,甚至馬拉鬆也是為了紀念一次傳遞軍事情報的行為而由此發展而來的。
公平之外的另一項原則就是規則要盡量簡單明了。「我研究了許多體育競技項目,發現一項比賽要受觀眾歡迎,要向大眾普及,規則越簡單越好,要讓觀眾一看就懂,就像足球是把球踢到門裏就得分,籃球是把球投進籃筐就得分,一目了然。」李連傑說。
那要如何設計一套簡單易懂的規則呢?李連傑介紹,他們組織了專門團隊,與來自MMA、拳擊、自由搏擊等領域的資深人士進行了很多交流和討論,同時借鑒了太極推手的比賽規則,「等賽事推出後,觀眾一看就能明白」。
規則有了之後,下一步就是讓功守道比賽更具對抗性和觀賞性:賽場中央是一個1.5米高的擂台,將對手打下擂台就得分,誰勝誰負非常清楚。此外,擂台本身非常具有中國特色,早就在各種武俠小說和影視作品裏出現過,觀眾也不會陌生。
那麼,功守道的冠軍和拳擊冠軍、跆拳道冠軍誰會更加「厲害」?李連傑說規則不同的比賽,並不能簡單地放在一起來比,就好像奧運會上射擊類比賽有氣手槍、步槍、移動靶,還有飛碟,「都是射擊冠軍,你說誰更厲害呢?」
回過頭來看,李連傑認為正是今年的危機,成為一個意外的時機,讓他決心將功守道這個產品做出來。「那時候大家都在吵,說有人把太極給打懵了,10秒鍾就給打趴下了。當我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就覺得危機來了,危機來了機會就來了。從商業角度去考慮,需要多少資源的撬動,才能讓全民探討一件事。」
至於為什麼叫功守道?李連傑說,這也是今年和馬雲共同探討出來的。首先是要有一個概念,也正是因為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才會出現一次比武,就演變出「綜合格鬥把太極打了,日本人把中國武術打了」——這樣荒謬的結果。
而功守道這個名字中沒有出現太極、功夫、武術等詞匯,也是考慮到這些詞都「太大」,本身已有太多含義。李連傑曾說,每個人習練武術有著多種不同的目的,「有人是為了強身健體,有人為了拍電影、拍電視出名賺錢,一大半人是為了自衛,另外一部分人是為了拿體育項目的冠軍」。
隻聽讀音,會很容易把「功守道」誤聽為「攻守道」。李連傑解釋說,用了功夫的功,而沒有用進攻的攻,是因為如果是攻守道,那麼字麵上看進攻和防守基本上各占一半。功這個詞的想法來自馬雲,他認為中國人相對更注重防守,這是農耕文明所帶來的特點。「但注重防守不代表不會攻。功守的意思是要用功夫守住我們的家園」。
用電影來推廣太極,是最佳方式
李連傑的主要身份早已不再是電影明星。過去10年,作為壹基金的創始人,他一直在做公益事業。在《功守道》之前,他已經很少以演員身份出現在電影中。但對電影工業的熟悉,讓他早就有用電影來推動太極的想法。實際上,中國功夫風靡全球本來就與電影密不可分。
「我當年表演了10年武術,每一場一般隻有幾百位觀眾,最大規模的一次是在首都體育館,也隻有18000人,但一個電影就有好幾億人看,這就是電影的魅力,有它的傳播力量。」李連傑說。
拍《功守道》這部電影短片,李連傑並不是一時興起。早在2009年,馬雲就曾經找到他,說要拍一部關於太極的電影,用電影這種方式來推廣太極,推廣中國文化。馬雲甚至連劇本和情節都想好了,但後來因為各種事情,一直耽擱了下來。
這些年,李連傑作為中國武術的形象大使在全球各地表演過無數次太極拳,他也在各種場合與人分享太極禪的宗旨和理念,但始終覺得還差點什麼。
他想到了自己十幾歲時演的電影《少林寺》,當時很多中國以及外國的年輕人都是因為《少林寺》迷上中國武術,其中還有不少人要到少林寺拜師學武。
「我在美國看到過一份社會調查,說一部《少林寺》影響了中國一代人,培養出一大堆保鏢和保安,意思是這些人學武之後光是四肢發達,隻能靠身體吃飯,這讓我一直耿耿於懷。」李連傑說,他大家不僅通過太極強身健體,更能夠從中領悟到東方的哲學和智慧,而電影是最好的推廣方式。
另一個契機則來自馬雲和雙十一晚會。這幾年,李連傑作為馬雲的老朋友,每次都會出現在雙十一晚會現場,當他看到直播有幾億觀眾時非常動心,為此3年裏一直向馬雲爭取:「馬校長,咱們什麼時候能在雙十一晚會上推廣一下太極文化啊?」
今年4月,馬雲跟李連傑說,他向雙十一晚會爭取到了幾分鍾黃金時間,應該利用這個時間做一部電影來推廣太極。盡管距離雙十一隻有半年時間,拍一部電影有很大難度,「馬雲說,不等了,再不做這個事,咱們年齡一天天往上長,等各種條件都成熟了,我們也打不動了,不如今年先做個短的」。
恰恰在這段時間,出現了自由搏擊挑戰太極的風波,更是讓李連傑堅定了要做一部講太極的電影的決心。他在邀請袁和平、洪金寶、吳京、甄子丹這些明星時也說,「我們都是練過武術的,希望大家在這個時候能站出來,為中國武術,為太極做點事情,拍這個電影不是為別的,第一是向對中國武術以及傳統文化的前輩致敬;第二,同全球的年輕人分享源自中國的太極」。
讓中國太極進入世界,奧運是終極夢想
李連傑的人生經曆十分豐富,他的身上有各種不同的身份標簽。但是,他認為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是運動員,因為這是他的第一份職業。
早在1971年,7歲的李連傑進入北京什刹海體校,開始了專業武術運動員生涯。
40年後,當運動員出身的李連傑決定打造一個新的武術或者說體育產品時,發現這事兒並不容易。
首先是中國武術經過漫長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異常龐大的體係。
實際上,就連中國武術界也很難對武術有個精準定義。李連傑介紹,光是拳術,中國至少就有100多種,再算上18種兵器,就連專家都很難把中國武術給講全了,老百姓就更分不出來,「我練武40多年了,也沒弄清楚每個拳種的特色、文化和背景。光是把這些東西翻譯成英文就很難了,更別提向全球推廣」。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豐富和多樣性都不是缺點,但從傳播的角度來看,簡單明了顯然更有優勢。
李連傑表示,中國武術文化和中國飲食文化類似,太豐富了反而成為推廣和普及的桎梏。中國有八大菜係,有滿漢全席,個個都有特色,都好吃,但怎麼跟全世界去分享是個難題,「我問了很多外國人對於中國菜的印象,大部分人能記住的菜不超過10個,也就烤鴨、宮保雞丁、酸辣湯、揚州炒飯這些」。
李連傑認為,中國武術博大精深,太極文化更是凝結了中國人幾千年的智慧和哲學。要向全世界推廣第一步就是「切分」,從中國武術尤其太極裏麵找到最簡單的部分,形成功守道這樣一個產品,用產業化的方式去運營和推廣。
在研究了日本、韓國等新興經濟體的發展曆史,以及相應的文化產品在全球傳播後,李連傑發現,一般而言經濟體的崛起總是能帶動文化的全球化。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經濟崛起,日本人把空手道、柔道、劍道做成產業在全世界開花;隨後韓國經濟發展了,向世界推廣跆拳道、電子競技產業。產業推廣的過程中,又將日本和韓國的文化推向全球。
「現在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全世界都在期待著中國能拿出什麼樣的體育和文化來分享。」李連傑說。
盡管功守道這個產品是在今年才研發出來,但李連傑已經為此積累了幾十年。特別是最近幾年,在做了係統的研究之後,他發現文化的複製性不強,能夠標準化複製的一定是產品。
李連傑和團隊曾到中國太極發源地——河南溫縣的陳家溝做過調研。在這裏,太極拳教練可能隻有一兩百人,相比之下,全國拿到證書的跆拳道教練有幾萬人。區別在於跆拳道教學是一個標準化產品,每一個細節都非常清楚,「入門的那些東西可複製、可標準化,非常重要」。
過去幾年裏他反複思考,易於傳播的太極運動產品,需要在太極文化中保留什麼,又該舍棄什麼。
今年,功守道終於推出來,李連傑十分期待賽事體係對於這項運動的推動作用。他說希望將來的落地比賽能夠分為幾個層次,包括一定要有的個人賽、職業賽,也要有俱樂部賽。此外,同時希望能夠開展企業和大學聯賽,尤其渴望大學生的參與,「希望兩年內能在10所、20所大學普及,不僅僅是中國大學,也希望能夠推廣到歐洲和美國的大學」。
總之,李連傑希望能夠有更多的人進入中國傳統文化演變出的體育產業裏,收獲健康和快樂。他還透露,《功守道》短片推出之後,功守道賽事很快也將在11月正式亮相。今年8月,太極禪公司技術總監王占海,在微博中發布了太極禪運動員招募方案。目前首批運動員正在接受緊張的訓練。
讓功守道,讓太極進入奧運會是他終極夢想,奧運會已經有幾百個項目,「中國有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奧運會上卻沒有一個源於中國的IP,這很遺憾。」
李連傑預計,功守道按照產業化的方式去運營和推廣,最快有望在2028年衝擊奧運會,「不成功也沒關係,我會一直為此而努力。而且我做了這件事情,會為後麵的人積累經驗,讓他們少走彎路」。
他說,健康和快樂是全世界所有人的共同願望,推廣中國的太極文化,讓大家更加健康和快樂,是他堅持不變的目標,也可以說是夢想,「還是那句話,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沒看夠?
最後更新:2017-11-01 20:50:41
上一篇:
馬雲要用一部《功守道》圓夢他推廣中國文化的夢
下一篇:
馬雲最靠譜推薦——給孩子不用剁手的精神剛需!
汪涵介紹潘粵明,卻遭沈夢辰搶話宣傳新電影,汪涵直接懟她毫不留情
韓雪怒噴攜程,沒想到恰到好處,親子園事件再次發酵!
周星馳成為票房冠軍喜劇之王的秘訣隻有兩個字,卻被諷刺人品差貪財
馬雲一出手網宿科技遭遇5年來大潰敗 高管掀起減持比賽
馬雲越南煲雞湯;搜狗昨晚紐交所上市;攜程給家長兩周帶薪假
謝娜張傑深夜與友人聚會,娜姐孕期未改愛玩天性,準媽媽過渡期太過煎熬
與金馬獎影後搭戲 吳昕評價他“有一顆老人的心” 如今終於火了
除了高曉鬆這些明星也曬早餐,吳昕爺們陳赫接地氣最後一位才叫奢侈
謝娜懷孕3個月出門逛街,網友:和賈玲有的一拚!
就在剛才,馬雲哽咽了,今年這個雙十一,估計他的夢想要破滅了,但葉縣人民沸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