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
搜狐
A股逾千家公司年內買理財產品 累計金額達1.11萬億元
彼時,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行為被稱為“不務正業”,如今,A股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成為常態,且“越來越癡迷”。
《證券日報》記者根據Choice統計顯示,截至10月9日,年內滬深兩市共有1142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而去年全年A股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僅有772家。另外,從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來看,年內購買理財產品累計金額達到1.11萬億元,而去年全年僅7712.56億元。
從上述數據可見,截至目前,A股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不僅數量上明顯多於去年全年,而金額也多了3400多億元。
萬億元資金購買理財產品
根據統計顯示,1142家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中,有8家公司累計理財金額超過百億元,它們分別是中國神華、溫氏股份、新湖中寶、五礦資本、中國動力、必康股份、東方明珠和長生生物,年內累計理財金額分別為310億元、197.71億元、174.8億元、150億元、130億元、116.89億元、114.3億元、100.19億元。
另外,有309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累計超過10億元,其中三一重工和珠江啤酒兩家公司年內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累計分別為95.33億元和90.32億元。購買理財產品在億元級別的有624家。
根據上市公司發布的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來源,有的公司使用的是自有資金,有的則是使用募集資金來購買理財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上市公司對理財的熱衷可以從用次數來量化。根據Choice數據統計顯示,剔除以恒生電子(年內理財次數合計195次)外,目前累計購買理財產品次數最多的當屬傑克股份,年內累計購買理財產品次數為120次,累計理財金額39.95億元,其中到期實現收益為1724.89萬元。
而根據統計顯示,近年來熱衷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越來越多,資金規模也越來越大。對於動用大量資金購買理財產品,上市公司都給出了合理的理由。
有的公司表示,購買理財產品是為提高公司資金使用效率,合理利用自有資金,最大限度地發揮短期富餘自有資金的作用,在不影響正常經營及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公司擬使用自有閑置資金購買低風險理財產品。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表示,上市公司利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給股東帶來效益,把價值最大化固然好,但如果拋棄主業,過度依賴投資買理產品的行為不可取。
不乏募集資金投資理財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在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大軍中,以募集資金用來購買理財產品的比例較高,而吸引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則是看中了銀行給出的承諾。
據了解,作為穩健理財渠道,動輒5%以上的年化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贏得了上市公司對其偏愛,上市公司購買的理財產品均是保證收益型或保本浮動收益型的產品。
而上市公司通過資本市場平台可以進行融資,而這部分資金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用於項目建設上。在百億元投資理財產品的公司中,五礦資本、中國動力、必康股份和東方明珠就是使用募集資金來購買理財產品。
另外,根據Choice數據統計顯示,珠江啤酒年內累計39次購買理財產品,累計理財金額90.3億元,而根據公司發布的公告顯示,其募集43億元資金後,截至目前該筆募集資金主要用於購買短期理財產品上。
對於上市公司熱衷於投資理財產品一事,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則表示,利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是一種回報更高的現金管理模式,是對股東的資金更負責任的選擇,而一些募集資金在使用中存在一定周期、不會一下子全花出去,所以不能將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一棒子打死,而要看上市公司是否為自有資金和募集資金的使用和投資項目進行更有效的管理,如果上市公司在隨意濫用自有資金或是隨意募投立項,那麼問題就很大。
(原標題:A股逾千家公司年內買理財產品 累計金額達1.11萬億元)
最後更新:2017-10-10 01:4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