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6
搜狐
保險股漲勢領跑藍籌 高質量新業務是壽險增收關鍵
今年,A股保險股一枝獨秀,走勢喜人。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年初至今,中國人壽漲幅超40%,中國太保、新華保險漲幅超60%,中國平安更是大漲超過110%,創十年來新高。
與股價同增的是各大險企的保費收入。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原保費收入合計為1.33萬億元,同比增長21.37%。其中,中國平安同比增速居前,前10個月原保費收入5120億元,同比增長約30%。
“過去五年,保險行業都保持了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中國平安首席財務執行官兼總精算師姚波在11月20日的中國平安開放日上表示,鑒於我國保險業仍處於較低發展水平,居民保障缺口不斷擴大,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壽險消費升級支撐業績增長
過去五年,上市險企業績快速增長。姚波在開放日現場透露,從2012年到2016年,國壽、太保和新華三家險企的規模保費收入從5139億元增加到6804億元,年均增速7%,中國平安規模保費從2012年的1995億增長到3553億,年均增速16%。在內含價值和新業務價值方麵,國壽、太保和新華三家的合計年均增速分別為18%和25%,中國平安的增速分別是22%和34%。
支撐保險業向好的因素首先是環境基本麵的變化。姚波指出,人口老齡化加深和醫療費用的上漲,導致壽險需求不斷擴大,同時居民收入提升和保障意識增強使得保險需求得以實現。數據顯示,過去五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為8.2%,而壽險業保費收入年均增速達到21.6%,健康險保費收入年均增速更是達到47.1%。
姚波表示,從平安的數據來看,客戶保障深度逐漸加深,但整體保障水平仍然較低。以平安的重疾險為例,件均保額從2012年的4.5萬元增加到了2016年的16.1萬元,“保障性產品增長很快,但是保障的額度還是遠遠沒有飽和。未來消費升級還是會持續進行,整個壽險行業的消費升級還是剛剛開始。”
以均衡發展策略穿越利率周期
過去五年,上市險企的淨利潤也快速增長,國壽、太保和新華三家險企合計淨利潤年均增速為17%,平安淨利潤年均增速則達到33%。“對於壽險公司利潤增長來說,能不能獲取高質量的新業務非常關鍵。因為新業務價值增長能夠帶來剩餘邊際的增長,而剩餘邊際攤銷會進入到每年的利潤當中。”姚波表示。
壽險公司想要獲得穩定的利潤來源,產品策略也非常關鍵。姚波表示,平安在過去幾年采取均衡發展的策略,從過去5年平安代理人渠道分賬戶新業務保費平均占比來看,傳統險占比33%,分紅險占比45%,萬能險占比22%。
“相對比較均衡的產品結構帶來的好處和影響是什麼呢?關鍵的一點,它降低了公司對利率的敏感度。壽險的經營是很長期的,在過程中要穿越多個利率周期。公司要保持整個經營的穩定,可以穿越不同的利率周期。”姚波說道。
此外,傳統分紅萬能險產品均衡發展,使得壽險整體資產負債有效久期缺口小於5年,為壽險獲得長期穩定的利潤奠定了基礎。
開放日上,平安集團副首席執行官、首席運營官兼首席信息執行官陳心穎對平安的科技布局作了全麵解讀,近十年,平安累計投入500多億元,研發金融科技、醫療科技、人工智能等創新科技。
與此同時,平安還將科技應用向外輸出,例如,平安金融壹賬通已與400家銀行、20家保險公司以及2000家非銀機構建立合作。
平安集團副首席執行官、首席保險業務執行官李源祥表示,平安過去積累的能力、經驗、技術可以成為一個新的利潤來源。“哪一些可以解決市場痛點,有沒有技術門檻,潛在市場規模有多大,對於平安其他業務能否形成協同,走向國際是否有空間,這些是平安進行技術輸出時會考慮的點”。
對於科技業務能夠產生多大的盈利貢獻,姚波表示,現在給出科技盈利占比的預期還為時尚早,科技方麵還會繼續加大投入。科技一方麵能夠提升平安自身產品的服務水平、風控水平以及客戶體驗,這部分會量化反映在平安自身業務之中;另一方麵是對外服務產生的效應,“有一些業務在孵化過程中產生的收入不一定很大,但如果能夠搶占市場先機,未來就會產生收入。”
(原標題:保險股漲勢領跑藍籌高質量新業務是壽險增收關鍵)
最後更新:2017-11-21 07: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