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12 返回首頁    go 搜狐


諸葛亮你是吃貨嗎?你到底發明了多少吃的啊!

相信在每一個三國粉的眼裏,對於諸葛亮的印象就是一位手持羽扇的智者,運籌於帷幄,決勝於千裏。小編也是一位三國粉,一直以來我對諸葛亮的印象與大家無差。但是,奇葩姐還是一名不擇不扣的吃貨,不僅重視吃,還重視食物的曆史。有一次吃了單位門口的鍋盔,回去一查沒想到竟是諸葛亮發明的。這一下更激發了我對這個三國大咖的好奇,經過查詢之後,我發現,諸葛亮發明的食物還真不少,是一名不擇不扣的吃貨!好多個發明都是在行軍途中發生的!

一、軍屯鍋盔

民間相傳,有一次諸葛亮率兵遠征八蜀途中,由於山高路險,埋鍋造飯會十分困難。諸葛亮發現這個問題後,略加思考,便下命讓將士將麵團置於頭盔並在火中烤熟了吃,將士們一試,發現味道極美。隨後有一成姓師傅將此方子予以發揮,加入豬羊肉夾在鍋盔中,遂更名肉鍋魁流傳至今,竟成了川蜀名吃,其色澤黃亮,口感酥脆,滿嘴噴香。由此可見鍋魁在發明之初是烘烤而得,肉鍋魁就是其中的代表了,這也正是我在錦裏品嚐的鍋盔確係正宗流派。

二、蠻頭(包子、饅頭)

這個應該很多人都知道,饅頭其實是由諸葛亮發明的。據宋·高承《食物紀原》載,三國時期,諸葛亮為了安定後方而率軍向西南推進。在橫渡瀘水時,由於瘴氣薰天,毒液漫流,在過河的士兵中,有些人體質過弱導致觸水致死,軍隊一時難以挺進。諸葛亮看到這個情況頓時心急如焚,隻得祭奠河神,希望能求神降福懲魔,保佑生靈。當地有個風俗,祭神需要用七七四十九顆蠻頭(即蠻人之頭)祭供才起神效,要殺這麼多人,諸葛亮不忍,於是就命令士兵殺牛宰羊,剁肉成餡,外包麵粉呈人頭模樣,再入籠屜蒸製。後將貢品擺在河邊親自祭供,頓時竟雲開霧散,風平浪靜。這種外裹麵皮、裏麵包餡的食物當時就叫“蠻頭”。後來,“蠻頭”可避免瘟邪的說法逐漸在百姓間流傳開來。

三、煎餅

煎餅對於山東人來說,絕對不是一個陌生的食物。在山東,不論你吃啥菜都能用煎餅卷著吃。因此,煎餅卷大蔥也成為了全國各地人民對山東人民吃飯的印象。那麼,為什麼諸葛亮會和山東煎餅連上關係呢?原來,在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初,由於兵微將寡,被曹兵追殺是常事。一次,諸葛亮等人被圍在沂河、湅河之間,由於鍋灶盡失無法做飯,使得將士們饑餓困乏,諸葛亮便讓夥夫以水和玉米麵為漿,將銅羅置火上,用木棍將米漿攤平,煎出香噴噴的薄餅,將士食後士氣大振,殺出重圍,從此煎餅在沂蒙大地上流傳至。

四、香脆椒

民間相傳,有一次諸葛亮正屯軍訓馬於牧馬山,準備南征南夷之地,但是路上長途漫漫,霧瘴重重,瘟疫肆虐,這些問題使得諸葛亮憂慮不堪。後來,諸葛亮在一次巡視時,忽然聞到辣香撲鼻,定睛一看,竟看到遍椒林掛滿海椒,個個烏紅發亮,一尺餘長,酷似黃荊條。好奇地諸葛亮找來山上一大媽詢問,這些到底是什麼東西。大媽微笑得回答道:二荊條海椒。大媽還把背篼裏製好的海椒拿出請諸葛亮品嚐,諸葛亮一吃,感覺香脆可口,吃完後神清氣爽,隨即擊掌叫好。原來,這裏的山民都喜歡吃這種海椒,山民們個個身體健碩,瘟疾根本近不了身。諸葛亮聞之大喜,叩天稱慶再三矣,即令軍中囤積“二荊條”海椒,然而鮮椒難儲,攜帶不便。於是就請大媽做成又香又脆的香脆海椒,分發三軍出征攜食,將士一路上精神抖擻,瘴邪不侵,每每開戰之時,諸葛亮便囑咐全家上下先嚼食又香又脆的香脆海椒再擂鼓上陣,更見人人奮勇向前,氣勢如虹,所向批靡,連戰皆捷,七擒孟獲,一舉平定南疆。此後,諸葛亮不僅喜食又香又脆的香脆海椒,三餐不離,在率軍出征時,必備此香脆海椒,日久天長,因大媽姓陳,從此以後把香脆海椒取名陳大媽香脆椒。

五、臥龍茶

傳說諸葛先生深諳攘外必先安內之理,曾多次親自到少數民族居住的“夷蠻之地”治亂安民。可是去這些地方的路十分不好走,於是他就找了根巴山嘉木茶樹的枝用作手杖。大西南平定之後孔明大喜,把手中拐杖頓地感歎,哪個曉得這個手杖竟就這樣生根拔不起來了,幾年後居然發枝萌牙,開花結果,籽播全山。百姓從傳說中悟得茶的原產地在大巴山的勉縣,將其引為漢中茶事的驕傲。後來,雖經茶技幹部多年用科學論證傳教茶的原產地在雲貴高原,而後川、陝。可是漢中人始終不願改口,仍說是先祖教誨,漢中才是真正的世界茶葉之源。為了強化和借助這些傳說,小河廟一茶人便以“臥龍”命當地所產茶名,開發研究出了“臥龍係列綠茶產品”。

說了這麼多,奇葩姐隻想說明一事:諸葛亮為了應對戰爭的需要,從軍事的角度出發,自行研發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科研難題,創造出了這麼多偉大的發明,對後人產生了深遠影響,實在是無愧他三國“學霸”的地位。

最後更新:2017-10-18 11:25:11

  上一篇:go 成龍回應吳卓林出櫃後吳綺莉發文疑感慨:針不紮在你身上,你永遠不會痛!
  下一篇:go 諸葛亮僅有一個兒子,為了保護他,施了一妙計,好運手到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