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67 返回首頁    go 搜狐


李白是送孟浩然去揚州尋花問柳嗎?

【古典詩詞,新鮮解讀】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丁啟陣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圖片來自網絡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題交代得很清楚,李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乘船去廣陵。大概詩意不難明白,詩人以白描的手法,交代送別場景,敘述送別情形。但是,認真計較起來,問題不少。

問題一:題目點出黃鶴樓,有無特別意義?

送友人遠行的詩,送別地點,詩題中可以寫出來,也可以不寫出來。李白詩歌兩種情況都有。寫出送別地點的如《江夏送張丞》、《江夏送友人》、《南陽送客》;不寫出送別地點的如《送友人入蜀》、《送楊少府赴選》、《送梁四歸東平》、《送二季之江東》、《送張舍人之江東》。相比之下,以不寫出送別地點的為多。

李白在詩題中點出黃鶴樓,應該是有用原因、用意的。有兩種可能的原因、用意:一是送別跟黃鶴樓發生了某種關係,比如說在黃鶴樓設宴餞行,臨別之際二人曾同登黃鶴樓觀景賦詩;二是送別跟黃鶴樓沒有發生任何關係,黃鶴樓隻是送別附近的代表性景物(今人所說的地標),但是有表情達意的需要。黃鶴樓不是尋常樓閣,它是有故事傳說的,相傳仙人王子安曾乘坐黃鶴經過此樓。李白或許有將孟浩然比作王子安的意思,孟浩然也是飄然經過黃鶴樓之人,並不在此處停留。

我傾向於認為,兩種原因兼而有之。

問題二:同一個地方,為什麼詩題、詩句有“廣陵”、“揚州”的分別?

從文字運用的技術層麵講,詩題用“廣陵”,詩句用“揚州”,無非是兩個原因:一是為了避免詞語簡單重複,給讀者單調的印象;二是詩句有押韻的需要,州字能跟樓、流押韻,陵字不能。但是,李白在詩題和詩句中使用不同詞語,未必如此簡單,可能是有講究的。

這要從廣陵、揚州名稱的曆史演變講起。廣陵一名,始於楚懷王公元前319年在邗城(今天揚州)基礎上築廣陵城。此後一直稱廣陵,至南北朝北周時改稱吳州。公元589年,隋改吳州為揚州(治所在今天南京),後改為邗州。唐朝於公元625年,將揚州治所從今天的南京遷至今天的揚州。公元742年,又改為廣陵郡。公元758年,再次改為揚州,從此一直沿用此名。

一般認為,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作於公元728年。可見,詩題中的廣陵,用的是古地名,而詩句中的揚州,則是用的當時地名。

用當時名稱,屬於正常情況;用古代名稱,可能另有深意。我們知道,“廣陵散”是樂曲名,傳說隨著嵇康的被處死,“廣陵散”也成為絕唱。李白可能借此渲染對孟浩然遠行、二人離別的惋惜之情,有知音難求的意思。

問題三:詩寫於哪一年?

文學史專家鬱賢皓、安旗等人把李白這一首詩的寫作時間認定為唐玄宗開元十六年,即公元728年。那年李白28歲,孟浩然40歲。

這個時間,跟佟培基對孟浩然生平軌跡的勾勒相矛盾。佟培基先生認為,開元十四年(726)前,孟浩然曾漫遊襄陽、揚州、宣城間,結識李白。開元十五年冬赴京師長安,第二年應進士舉,不第,滯留京洛。開元十七年秋,自洛陽經汴水往遊吳越。(見其《孟浩然詩集箋注·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版)。

關於孟浩然第一次到京城的時間,佟培基先生的說法可能不準確。根據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所說孟氏卒年及享年推算,孟浩然四十歲遊京師那一年應為開元十六年,不是十五年。就是說,佟培基先生把孟氏入京時間說早了一年。

因此,大概情況可以設想為:開元十六年暮春,孟浩然離開家鄉襄陽,在今天武漢市蛇山的黃鶴樓作短暫停留後,乘船往揚州去漫遊。當年夏秋間返回襄陽。在家鄉作短暫休整後,秋冬之際再動身前往京城長安,準備參加次年春天舉行的進士科考試。

問題四:李白為何稱孟浩然為“故人”?

李白跟孟浩然相識,時間不會早於開元十三年(725)。這一年李白才出三峽,離開巴蜀,到了荊州一帶。此前,他一直在今天四川重慶一帶活動。即使李白出三峽,到荊州後,主動跑四五百裏路,到襄陽去拜訪過孟浩然,開元十六年也才認識了三年。這時李白稱孟浩然為“故人”,不太合乎常理。稱故人,認識的年頭應該更長一些。事實上,李白對比自己大12歲的孟浩然的態度,是相當尊敬的。用今天的話說,李白當時見到孟浩然,無異於粉絲見到偶像。開元二十六年,即黃鶴樓相送十年之後,李白所做的《贈孟浩然》詩,“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崇敬之情,溢於言表。才認識兩三年,就稱孟浩然為“故人”,是不是欠莊重呢?

這有兩種可能:一是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認定為開元十六年所作,是錯誤的,實際創作時間是大大晚於開元十六年的某個年份;二是當時28歲的李白見到自己的偶像太興奮太激動,急於跟孟浩然套近乎,不知不覺間,措辭便過度熱烈了。

問題五:“煙花”指什麼?

“煙花”一語,是曆來學者解讀此詩時分歧最大、說法最多的地方。

“煙花”的意思,我所知道的說法就有:煙霧、柳絮,指美女,指妓女,指雨霧、杏花,指煙霧、繁花,指繁花如煙,指春天的美景,等等。煙花三月,也有描寫黃鶴樓眼前之景和揚州想象之景的不同理解。

這個問題,幾年前我曾寫過一篇文章,現在看法依舊,轉述大意如下:檢索現存唐詩,“煙花”有“煙+花”、“如煙之花”、繁花似錦等用法或意思,但是,大部分用例跟離別有關。因此,解讀為柳絮,較為貼切。因為,柳諧音留,古時候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所以,李白這裏是借此渲染離愁別緒,表達自己對孟浩然的依依不舍之情。

沈祖棻先生說,“故人”在陽春煙景之時,出遊繁華的揚州,固然可喜可羨,就李白而言,仍留戀難免,故作此詩以道其依依難舍之情。前半句,陽春煙景、繁華的揚州、可喜可羨雲雲,等於是把“煙花”說成了揚州想象之景。我認為,這不符合李白的粉絲身份和整首詩的離情別緒氣氛,跟把“煙花”說成指美女、妓女相去不遠——都等於說孟浩然跑揚州快活去——這難免有戲謔、輕佻之嫌。但是,後半句,留戀、依依難舍之情,卻說得很到位。

問題六:版本文字差異,孰優孰劣?

詩歌第三句,至少有如下幾種版本的文字分歧:一、孤帆遠映綠山盡(唐寫本);二、孤帆遠影碧山盡(兩宋刊本,繆曰芑刊本,王琦本);三、孤帆遠影碧空盡(蕭士贇補注本,胡震亨注釋本,四部叢刊本);四、征帆遠映碧山盡(陸遊《入蜀記》引)。

各種版本,韻律無礙,各有意趣,難以一概抹殺。遠映、遠影,前者動感,後者靜穆;綠山、碧山,措辭或有雅俗之別;碧山、碧空,前者樸實,後者空靈。都在伯仲之間,難分軒輊。陸遊“帆檣映遠山尤可觀,非江行久不能知也”,可謂一家之言。所有版本差異,隻有陸遊所引“征帆”中“征”字比較突兀,可能是他記憶錯誤所致。

閱讀古詩,李白詩歌版本的文字分歧是比較多的。這跟李白作品的編輯、流傳情況有關。李白生前不是很在意自己詩歌作品的保存與編輯,雖然晚年開始搜集編輯自己的作品集,但是並未完成,最後是由其家族一位長輩——唐代著名書法家、當時做著當塗縣令的李陽冰替他完成的。總體而言,李白詩集的編輯質量不高,這跟杜甫詩集不能相比。杜甫生前對自己的作品進行過認真、全麵的篩選和編輯,因而文字分歧比較少。

2017-8-23

最後更新:2017-10-07 23:40:01

  上一篇:go 富二代,吳磊搶走她初吻,演技不輸趙麗穎,網友:會比關曉彤火
  下一篇:go 這幾位英雄,是王者榮耀中最讓人惡心的!李白也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