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09 返回首頁    go 搜狐


他差點就成了大海上的“王健林”,花了20年去拯救,他把北方的“死海”變成了最豐沃的海上牧場

大海啊,大海,

是我生長的地方。

海的兒子

Son Of Ocean

2002年李懷發站在海邊,準備賭上自己的下半輩子。那一年,他38歲;那一年,遼東這片海已經“死”了14年。

1988年,遼東灣在一場世界級的蝦瘟中,成了“死海”,東北的風光不再,衰落速度讓人心慌。東北的農民出走,工人出走,漁民出走,年輕人也走了。

“想撿漏是真的,想拯救那片海,想振興東北,也是真的。”

眼下李懷發53歲,說起話還是力道十足,這是他棄政從商的第十個年頭。

他沒想過,撿漏撿成了,救海救成了,東北也活了。

直到他親手撈上來一隻海蜇,60來斤:東北人比別地兒的高,豬比別人家的壯也就算了,咋海蜇都能長這麼肥?

水產養殖基地的漁民

“大海呀大海,是我生長的地方。”這歌唱的是我。

我是李懷發,60年代初,大饑荒連著小饑荒,母親從山東一路要飯,爬到了遼寧營口的海港邊。那時她懷著我,餓得沒力氣,認命地往海裏一抓,結果抓上來一條肥熘熘的大黃魚。

大海給了我生命。

東北的海啊,豐饒得讓人敬畏。

小時候,女孩們一般還穿個背心,男娃娃是不要臉的,直接光熘熘鑽進海裏,細軟的淺灘隨手一淘,就是一把鮮美的蝦米貝殼。

大人們懶得下水,算著點等海水漲潮。一波一波的梭子蟹被海的大手送上岸,一點大蔥,一點香油,最純真的海味怎麼都吃不膩。

可是好景不長。

1988年,東北的大台風,世界級的蝦瘟,像是某種預兆,預兆東北三省的衰弱。

東北的廠子成了廢墟,東北的海成了“死海”。

那年我還是個到鄉鎮沒多久的愣頭青,看著遼東灣的鄉親們走的走,散的散,心裏暗自發狠,你們都走吧,我不能走,大海救了我的命,東北是我的家鄉,我得報恩。

為了這片海,我奮鬥了17年。2002年,我剛剛上任區海洋局局長的第一件事,就是對轄內遼東灣沿海進行規劃。

從哪下手呢?我想到了那隻巨大的海蜇。

我先和大連水產學院搞起了研究,研究海蜇苗。那個年代的大學生還很好“忽悠”,沒什麼經費,也沒什麼支持,我和校長連哄帶騙,攛掇起一支研究小組。

那時還沒人沒意識到,我們幹的事情,在世界上是頭一個。

點擊播放 GIF/1278K

培育了一批批綿蜇苗,失敗了一批批綿蜇苗,優化了一批批綿蜇苗。2004年,我抱起80多斤的綿蜇,覺得應該是成了,這比當年那個,還肥了一圈。

抱著它的一瞬間,真的,跟抱上了孫子似的。

新型的海蜇投放到市場上,一夜聞名。兩年後,我們研發的海蜇苗全國推廣,我國成為世界上唯一進行海蜇增養殖的國家。

點擊播放 GIF/1670K

國外目前尚沒有水母類養殖的報道,海蜇增養殖研究及其產業發展處於國際領先。國內人工養殖海蟄的麵積近年呈擴大趨勢,苗種需求數量日益增加。

遼東灣的海蜇成了龍頭老大,遼東灣的金子被我撿到了。大家都開心,可我沒那麼開心。

我這個大海的兒子,終日被困在了辦公桌前,通過一摞摞的文件夾,認識那個逐漸恢複起來的遼東灣,而她,可能已經不認識我了。

下海吧,下商海,也是下大海。

2008年,我從局長,變成了天宇董事長。

點擊播放 GIF/1235K

我當然是從最拿手的海蜇開始養殖。

天宇的綿蜇,晶瑩剔透,

涼拌就是最好的烹飪。

切絲,拌上黑木耳和蒜泥,

淋上橄欖油,醋,鹽和黑胡椒。

脆爽嫩滑,酸香可口,

是最原始的海洋味道。

除了海蜇,我還養起了海參。

因為海參真的太好吃了。

大蔥爆炒過的蔥油,淋上醬油

把洗幹淨的海參丟進鍋裏,

在用心的燉煮下,蛋白質變成肉眼可見的膠狀

柔順香滑,帶有濃鬱的蔥香

以為入口即化,實則嚼勁十足。

南方的海參喜歡呆在沙灘上,遼東灣沒有沙灘,隻有泥攤。於是我們又拉上了大連海珍品研究院,這次研究海參苗。

新型的海參苗在遼東灣裏雖然長得不如南方快,但是個頭和肉質像是變了種,飽滿碩大,整顆海參趴在泥攤上,不由自主地隨著波浪顫顫巍巍,搖曳生姿。

它們向我們的捕撈員揮著身上的刺,期待著被從淺灘撿走。

所以說東北的海,沒什麼東西是它養不好的。

對了,還有蝦。年輕人大抵是沒多少吃過東方蝦的。

88年那場蝦瘟,中國本土蝦近乎絕了種。市麵上的蝦子大多是進口養殖的白腳蝦,和我們當年在海邊抓來的蝦,那是萬萬不能比的。

2017年,天宇已經養殖成功了第一批“東方蝦”,在南方市場上供不應求,還未到最佳時節,已經漲到45元/斤。

這2萬多畝海域裏,

還有和蘋果7Plus一般大的梭子蟹,

籃球那麼大隻的河豚,

嫩到筷子夾不起的小黃魚,

放在烤架上不過兩分鍾,

汁水就流一地的扇貝等等等等。

遼東灣開始恢複當年的生氣。

這可不僅僅是改善了魚苗的功勞,我們甚至對整個產業標準進行了重塑的新建。

以前的漁民隻知道靠水吃水。

點擊播放 GIF/1516K

播種的日子,大中小的魚苗一股腦撒到海裏,捕撈的季節一張網全收上來,沒長熟的,撿出來丟回大海。產能低,效率更低。

直到天宇獨創了一套立體養殖法。

海域被分成了各個“學區”,小苗苗們在遼東灣小學無憂無慮,捕撈員們隻會去大學城,對各個品類進行“招生”。

我們更是將整片海域打造成了一個擁有完整生態鏈的“海洋牧場”,所有產品無飼料投放,自給自足。

點擊播放 GIF/1021K

南方很少人知道,高品質的海鮮,大都是從東北運過去的。

我也想要謙虛一下,可是忍不住地驕傲。

我搞海產養殖,也算是行業內的開山祖師爺那一撥兒了,品質高,價格優,又是極其仗義的東北企業,天宇路子越來越廣。

日本、美國、加拿大,浙江沿海...高檔酒店們愛死了我的海產。

更得吹的是,短短十年,遼東灣這一片的海洋環境,健康地像海產們的世外桃源。

生態鏈從災後的稀薄變得日漸豐厚,遼寧日益枯竭的海洋資源,又重新開始蓬勃起來。

還有東北的希望。咱們一些年輕人還在出走,但另一些年輕人,也開始回家。

天宇年輕的大學生研究員們

這份偉大的希望,一個人獨攬實在過分。

所以我決定拿出3700畝海域分享,每個人都可以來認領。每個人都能養一群自己喜歡的海產品,每個人都能參與進遼東灣的生態複蘇,每個人都能夠為東北的重振獻上一份心。

我53歲了,依舊喜歡一個勐子紮進海裏,閉著眼睛隨手一抓,抓上來的全是天賜的禮物。

有時候我也會想,當年要做的不是海產,是房地產,那時勢英雄的名單裏,說不定有我的一份兒。

不過這些都是虛的。

船上那一百來隻巨大的綿蜇,讓我覺得自己一點兒沒老,這遼東灣也正當壯年,趁著好時機,咱們還得幹筆大的。

2017年9月8日20:00

我們將在國內最好的生活方式類眾籌平台

【開始吧】

上線「渤海海產養殖基地」眾籌項目

更多詳情,歡迎掃描工作人員二維碼

添加微信,等候入群

暗號:“海鮮”

更多詳情,歡迎掃碼

添加小開微信了解

加好友,備注“海鮮”

最後更新:2017-10-08 03:35:32

  上一篇:go 尹正張藍心毫無CP感,誰還記得當初劉隊得那句話和張藍心的回答
  下一篇:go 楊冪巧用補水儀補水 揭開網紅金稻補水儀神秘麵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