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搜狐
中國資管進入2.0時代 30萬億銀行理財機遇依舊
11月17日晚間,一道“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震動了整個大資管行業——打破剛兌、嚴控期限錯配、禁止多層嵌套、嚴控杠杆等可謂“招招重拳”。記者也獲悉,近幾周,全行業都在加班加點解讀新規,積極反饋意見,靜待新規出台。
不過,新規令中國資管行業回歸本源、統一規製,圈內仍認為行業發展前景可期,銀行也仍將扮演引領性角色。在CFA協會上海年會期間,光大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潘東在發表演講時表示,資管新規確立了中國資管行業進入 “2.0時代”,銀行理財也進入“新周期”,挑戰與機遇同行。
資管新規的五大要點
11月17日晚間,央行協同三會及外匯局發布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 (征求意見稿)》(下稱《指導意見》)。
在潘東看來,指導意見有五大要點,首當其衝的就是打破剛兌動真格。
她分析稱,“文件對剛兌做了定義,不僅是結果、行為的剛兌,還包括過程,例如沒有對資產進行公允價值計價,這個叫做過程剛兌;包括在過程中采取滾動發行的資金池、讓資管產品的本金收益和風險在不同投資人之間遊走,這個也叫剛兌;包括到期如果出現違約或市場風險,用自己的資產或者第三方資產兌付,也叫剛兌。重要的一點是,現在剛兌也可以舉報。”
其次就是嚴控期限錯配。潘東認為,征求意見稿在期限錯配和防範流動性風險方麵主要有三個關鍵點:1)限製資金池;2)銀行理財的非標和未上市股權投資,期限錯配一天也不允許;3)銀行資管如果發型封閉式產品,期限不能短於90天。
第三,禁止多層嵌套。對此,潘東認為,盡管不少觀點對於嵌套、通道持有絕對的負麵態度,但其實應該對此客觀分類看待。
在她看來,嵌套和通道其實是分成三種不同的目的:1)監管套利,即純粹為了規避MPA考核或避免資本計提,這類應該堅決取締;2)投資交易目的,由於資管行業參與者的行業身份同,不同行業有不同的準入,為了實現投資交易的目的,不得不借助通道。如果新規能給予各行業公平的待遇,通道也就自然沒了;3) 投資專長不同,因此可能需要借助MOM和FOF,來拓展自己投研能力所不及的資產,或投向無法進入的海外市場,這類通道未來仍可能會存在。
第四就是嚴控杠杆。潘東認為這需要從多角度理解。1) 前端杠杆,即產品本身的杠杆,如征求意見稿提及權益類產品隻能1:1,固定收益產品隻能3:1;2) 後端杠杆,即資管產品的負債率,也就是產品本身負債率或做回購還能做到多少; 3)限製投資杠杆,即持有人不能用資管產品去做質押融資;4)也規定了四類產品不能分級。
第五則是強化資本和風險金的管理。新規明確提出,要根據管理費10%來計提風險準備金,這可能對於資管機構的盈利造成一定壓力。
大資管進 “2.0時代”
潘東認為,指導意見的亮點就在於“回歸本源,統一規製”。
“銀行要從自己的跑道轉化到基金公司的跑道,雖然感到很大壓力,但經過幾周的討論後也發現,壓力也是變革的動力,如果是統一規製,全行業都麵臨競爭格局的轉換,近118萬億的資管市場會麵臨很大的變化,有挑戰有機遇。”她稱。
潘東認為,“2.0時代”也有幾大代表性特征: 首先,大資管行業將從追求規模轉為追求質量。2012年以來,大資管行業每增速近50%,2016年則降為25%。
她提及,“資管行業現在餘額為約118萬億元,去通道後就是78萬億。如果以此為出發點,假定到2021年,資管行業還有15%的年化增速,屆時總量就會達到154萬億,仍然可觀。”
其次,資管行業生態將被重構。因為資管行業的生態涉及監管機構、管理人、投資人、基礎資產及項目投融資人、資本市場、中介服務機構等六大類角色,“未來,從上到下的每個角色都需要調整,即監管者要調整監管模式,管理人要調整作業模式,投資人要調整隻接受預期收益率的心態,向淨值化產品過渡,資本市場要加快發展,項目投融資人要提高直接融資對投資人的責任感,未來中介機構也要加強行業自律,追責會更加嚴重。”
同時,資管行業的競爭將更加激烈。當前118萬億的資管容量包含了銀行理財、基金、信托、券商、保險、私募(按規模排序)。“近年來,這個競爭次序沒有太大變化,但到明年年底,這個次序可能會出現變化。即使是統一規製,不可能所有管理機構都沿用一個管理邏輯或同樣的資源稟賦,未來還是會呈現差異化競爭的態勢,在互相競爭的同時也存在相互合作補短板。”
此外,未來中國直接融資市場的份額可能會上升。“股票+債券的標準化市場在中國隻占到15%,而在美國是76%。直接融資占比的提升是大趨勢,但短期內,間接融資仍然會有較大占比。”
銀行理財風險與機遇並存
在118萬億的資管規模中,銀行理財占比近30萬億,可謂是最主要的參與者之一。未來,潘東認為中國的銀行理財風險與機遇並存。
“中國銀行理財隻有13年曆史,2004年2月2日,光大銀行發行的‘陽光理財A計劃’,正式拉開了中國銀行理財的大幕。規模從0迅速擴至近30萬億。”潘東認為,盡管銀行理財在過去的快速發展中存在剛性兌付、抬升無風險收益率、層層嵌套等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銀行理財為中國老百姓財富的保值增值、支持實體經濟、為中國的利率市場化及資產證券化等都起到積極的作用。”
她表示,銀行理財在資管新規下將麵臨很多機遇和挑戰。
就風險而言,潘東認為,首先是流動性風險,原因是存量理財規模很大,期限錯配的特征明顯,要高度關注行業轉型中的流動性風險管理。
其次,信用風險在明年需要更加重視。
第三則是市場風險。對銀行理財而言,市場風險是雙重的,即包括投資端和產品端。產品端由於期限短,因此也麵臨重定價的風險。
第四則是監管“確定性”的風險,“監管加強已經是確定性的事件,其實去杠杆的主線一直從去年四季度延續至今。”她稱。
就最後一項風險,潘東提醒稱,“近期各界淡忘了一點,還有兩周要進入2018年1月1日,資管行業要開始征收增值稅,而這項規定從2016年12月推遲到2017年7月,再推遲到2018年1月1日,可謂是全行業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細則尚不明確,對資管行業的損益會有較大的影響。當然,大家也期望政策在最後的關口會有所改變。”
不過,潘東仍然看好銀行理財的機遇。“中層是資產管理,前端為財富管理,銀行具備賬戶、客戶資源,因此在財富管理上仍占有先機。同時,在資產端隻有 15%是標準化資產、直接融資,而85%是間接融資,如銀行貨款、同業持有到期、非標、委債、兩融、名股實債、未上市股權等等,對於後者,在2018年仍要回到基礎資產為王的邏輯,即重新回到尋找優質的基礎資源和客戶,隻要有了好的基礎資產,可以通過證券化做成標準化資產,可以通過結構化融資,可以通過未上市股權,也可以通過IPO等等。”
可見,銀行在資金端有財富管理,資產端則有資管投行的引領。因此,潘東仍然認為,下一個十年,銀行理財引領資管行業的大邏輯不變。
最後更新:2017-12-19 19:51:13